日前,四川省政府印發四川省“十三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征求意見稿)。《規劃》提出,將從將從高效清潔節能鍋爐、低溫余熱余能利用裝備、高效節能電機及電力裝備、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與裝備、水污染治理、固廢處理與綜合利用環境監測技術與設備、生態保護與物理污染防治等多個方面實施節能環保。
四川省“十三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四川省科學技術廳
2017年7月
四川省“十三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培育壯大經濟增長新動能,根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二五”期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我省科技部門和各單位扎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相關重點工作,通過重點實施“四大工程”,始終堅持轉型發展,大力淘汰落后產能,不斷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基地、孵化器和平臺建設,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經濟保持中高速、產業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支撐。
——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壯大。編制頁巖氣、節能環保裝備、航空與燃機、新能源汽車和信息安全產業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技術路線圖,圍繞重大關鍵瓶頸技術,布局重大科研項目1000余項,以技術突破支撐引領產業快速發展。聚焦優勢領域,整合創新資源,加快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終端、智能制造等新技術的深度應用,培育壯大一批重大創新產品、重點產品和區域特色產品,推進形成先導型、支柱型產業。2016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16515.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2555.1億元,較上年增長10.5%,是“十一五”末的2.5倍;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8.7%,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比“十一五”末提高7.8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11529.1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出口交貨值2047.2億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年末資產總額11990.0億元,從業人員100.8萬人,分別是“十一五”末的2.1倍和1.6倍。
——科技服務業快速增長。制定《四川省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四川省科技服務業統計調查工作方案》和《四川省科技服務業產業技術路線圖》。構建國家級科技云服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為財政部和科技部聯合啟動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試點省之一,成都市成為科技部認定的第一批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示范城市。成都高新區、綿陽高新區、德陽高新區、瀘州高新區已列入全國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組織實施了“面向電子制造產業集群的電子商務服務及應用示范”等10項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項目。2016年,全省全口徑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達3450億元。
——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創業載體快速發展。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培育計劃,壯大創新型企業群體。2016年,全省創新型企業總數達到1623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427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134家。全省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78家,重點實驗室達到123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22家,企業技術中心835家。全省已建成各類創新創業載體570家,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3家(其中國家級26家、省級67家),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5萬余家,同期增長45%,科技型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總數達110家。
——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再上臺階。2015年成都高新區成功成為全國第8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高新區自成立以來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超過30%,創造了全省80%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和1/3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高新區8個,省級高新區4個。12個園區總面積74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0.15%,201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0448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的24%;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533億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39%。我省已形成“一帶多核”的高新技術產業均衡有序的發展格局,為今后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條件。
——一批高新技術重點領域保持全國優勢地位。我省擁有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創新平臺300多個,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為創新策源地,產、學、研、用全面戰略協同合作的格局正在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省擁有高新技術專業人才13.4萬人,相關技術從業人員已達100萬人以上。在電子信息領域,軍工電子、集成電路、信息安全等產業全國領先。在重大裝備領域,發電裝備研制生產總容量居世界第一,重型燃氣輪機研發制造居國內領先。在航空航天領域,航空發動機、航空電子、飛機與無人機的研發、設計、制造在國內具有領先優勢。在新材料領域,釩鈦、稀土、石墨烯等方面研究開發和產業化走在全國前列。在核技術領域,從研發、成套設計、制造、核燃料等方面具有完整的配套能力,核電裝備占全國市場50%。在生物技術領域,生物育種、口腔醫學、生物治療、可誘導生物材料等居全國領先水平。
——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取得突破。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研制成功,破解了我國大型飛機制造領域的發展瓶頸。“高速列車—軌道—橋梁動力”相互作用安全評估關鍵技術突破,為我國高鐵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三代核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走出國門并引領技術發展。大容量超臨界鍋爐的成功研發,攻克了我國電站鍋爐系列重大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北斗”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研發成功,使我國形成了國產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技術體系。自主研發的康柏西普注射液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生物制品——融合蛋白國際通用名的國產藥物。地奧心血康膠囊成為我國首個進入發達國家主流醫藥市場的治療性中成藥。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