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與研究。圍繞甘肅生態環境建設重大科技需求,整合科技資源,開展西北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河流域生態水文與流域科學重點實驗室、蘭白經濟圈大氣—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環境生物監測與修復重點實驗室、省級生態狀況遙感監測實驗室等平臺建設,大力開展生態科技創新工程建設。開展防風固沙、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發,實施沿邊、沿壩防護林帶和山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及技術推廣。
(三)創新發展風險防控技術,把握全過程風險防控
1.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化學品管理
固體廢物污染特性和風險識別。研究水體、大氣污染控制條件變化和清潔生產要求條件下工業源固體廢物產生、組成和污染規律,識別其環境風險。研究我省重點工業危險廢物的產生特性、污染特性及處置利用特性,建立工業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清單,積極參與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更新的工作。
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技術。研發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環境風險可控的村鎮生活垃圾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加強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處置、填埋場甲烷利用和惡臭處理技術的引進、吸收與再創新,重點研究適合省情的垃圾分撿和預處理工藝技術,以及提高填埋場防滲能力和滲濾液處理比例。研究解決堆肥惡臭和垃圾肥料的質量問題,最大限度降低垃圾肥料中有毒、有害成分。開展尾礦、煤矸石、粉煤灰、化工廢渣、冶煉廢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研發廢電器電子稀有金屬提純還原技術、廢棄線路板拆解清潔生產技術、有色金屬回收深加工成套工藝及裝備技術。研發建筑廢物、廢塑料、廢橡膠和廢玻璃等高附加值資源化循環利用關鍵技術。加大實驗室廢棄物處理技術研究。研發粉煤灰、煤矸石等有價元素梯級利用技術。研發秸稈、餐廚垃圾、園林綠化垃圾、禽畜糞便等生物質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和設備。
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環境風險管理技術。研究固體廢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過程及其產品中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初步建立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環境風險管理技術體系。開展危險廢物和化學品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預警、處置以及損害評估與污染修復等關鍵技術方法研究。針對危險品環境風險防控技術嚴重不足、相關規范和要求缺失問題,研究危險品交通運輸環境風險防控技術體系。
2.環境與健康
研究我省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的類型、程度和地區特征,確定重點區域/流域特征污染物、優控污染物。開展重點地區環境總暴露調查研究,篩查與健康直接相關的主要特征污染因子,初步探索環境指標與健康指標的關聯性。研究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損害效應,重點研究重金屬、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機理和劑量—反應關系。研究大氣顆粒物室內外滲透系數,污染物多途徑、多介質人群暴露貢獻率,典型區域環境健康風險區劃及分級技術及方法。研究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健康風險評估技術。針對我省環境復合型污染特征,研究復合污染的多介質多界面環境行為、健康或毒性效應,研究水、氣、土環境污染風險控制,初步構建復合污染的健康風險評估方法體系及環境管理制度。研究環境健康風險管理融入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標準、環境監測、排污許可等環境管理的切入點和路徑。
3.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
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開展重金屬(鎘、鉛、砷等)廢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和涉重企業廢氣處理技術研發。研究重金屬引發的土壤污染及其遷移、轉化、富集規律。開展典型重金屬污染場地識別技術研究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示范。開展重金屬污染健康影響與風險評估技術研究。加大對重金屬污染監測技術和重金屬污染防治政策的研究及推廣應用。
(四)創新發展環境管理技術,提升環境管理能力現代化
1.創新環境管理制度和技術方法
針對新形式下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環境保護形勢和環境管理需求,開展環境保護創新制度、政策研究,開展循環經濟、污染預防、環保產業等政策和關鍵技術研究,為加快促進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全面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決策水平、提升環境保護治理能力提供科技保障。
研究建立推動全省綠色轉型、改善環境質量、防控環境風險和保障公眾健康的環境政策法規框架。針對“十三五”期間需要重點建立和完善的排污許可、規劃環評、生態空間管控、環境承載力、環境審計等制度,研究并提出一批支撐制度實施的政策意見或地方規章。研究我省重點行業多污染物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協同控制機制,推廣重點區域和行業關鍵、共性清潔生產技術。開展農業清潔生產與管理技術研究與示范。探討產業結構、工業布局、資源能源消耗與污染排放、環境質量間的相互關系,研究不同類型工業園區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和管理策略。開展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創新政策研究。基于區域環保服務業與產業協調發展模式,研究建立環境服務業管理與支持政策。積極拓展生態環境修復、環境風險與損害評價、排污權交易等方向的管理制度與方法研究。
分析流域人類活動和自然變化對流域水質的影響,揭示污染物產生、遷移、轉化等機制及環境生態效應,形成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技術體系,提升流域水環境管理技術標準化化與規范化水平。開展水資源開發利用相關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和技術方法研究。利用我國在大氣污染預報預警等方面已取得的成果,研究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現大氣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和控制途徑最優化。開展符合全省實際的大氣污染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研究,使環境管理真正由總量減排向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及風險防控的模式發展。總結蘭州市近年各項大氣污染物防治措施取得的經驗,形成地方管控標準,指導和規范當前及今后全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制度與政策設計及示范。加強國內外合作研究與技術交流,引進消化土壤污染風險識別、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2.優化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
按照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有關要求,針對環境質量改善、污染物減排對監測技術的需求,完善環境監測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理論體系,為全過程環境監測與監控提供科技支撐。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