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體黑臭問題是現階段最主要水環境問題之一,由于公眾關注和政策與考核的雙重施壓,我國對黑臭水體的治理已經刻不容緩,各省、市也針對黑臭水體治理都出臺了相關文件,或在制定方案或已實施治理工程。注:國務院2015年正式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對黑臭水體治理提出的明確要求:“2017年底前,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要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2020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由于城市水體黑臭成因復雜、影響因素多,整治任務系統而艱巨,根治水體黑臭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然而民眾期待與考核在即,應當遵循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態科學規律,污染成因調查先行,制定黑臭水體應急治理與系統治理相結合的解決方案是更具有可行性。
當前正值夏季水體黑臭多發時期,通過前期污染成因調查(請見附表“黑臭水體調查表”)來確定關鍵環節,采取快速消除黑臭的應急措施是解決最緊迫問題的較佳選擇,得當的應急治理措施也可以成為未來系統治理的一部分功能,為水生態初步修復創造基礎環境,減少重復治理投入造成巨大浪費的情況發生。
通常情況下,污水直排是導致城市河道黑臭的最主要的外源污染(高負荷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混排管網溢流污水、畜禽養殖廢水、生活垃圾等),長期沉積形成黑臭淤泥是持續釋放最主要的內源污染,高濃度污染物在缺氧或厭氧條件下的反應致使水體處于黑臭狀態。在時間、投資受限制時,要抓住降低污染負荷和提升水體生態功能的關鍵環節,優先采取的措施包括污水截污、內源污染治理、提升水體自凈功能、突發污染應急處理等。
一、污水截污
通過沿河沿湖鋪設污水截流管線,并合理設置提升(輸運)泵房,將污水截流并納入小型污水處理設備或城市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
小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市政污水處理廠
二、內源污染治理
環保清淤施工周期較長且投資大,淤泥運輸和處理處置難度較大,存在二次污染風險,需要按規定安全處理處置。生物清淤是一種環境友好的新技術,在微生物為主的作用下削減底泥中污染物,使黑臭淤泥減量、無機化,顯著減少底泥污染物釋放,是一種更為安全、環保的內源污染原位治理方式。(根據治理實踐經驗,在內源污染不采取治理措施的情況下僅采用清水換水方式,內源釋放會導致水體7-10天內逐漸恢復至厭氧黑臭狀態)
愛可藍? 水體凈化劑:
黑臭水體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質凈化、生物清淤 。
愛可藍? 水體凈化劑
針對流動水體研發微生物負載技術,實現了較高流速下的持續凈化效果。
不需要曝氣,具有低溶解氧條件下的超強凈化能力。
三、提升水體自凈功能
河道、湖泊水體就具備生態系統的屬性,最適合采用生化技術或促進生化反應的技術。黑臭水體通過提高溶解氧濃度、促進水體流動交換等措施、提供生物生存載體等措施,創造好氧生化反應環境可以顯著提升水體自凈能力。
曝氣造流技術:通過水流循環一方面把微小的氣泡分散到水體各處以達到提高溶解氧濃度,同時消除水溫分層現象并置換出底層的臭氣,促進好氧降解、抑制藻類、提高透明度。
超飽和溶氧技術:通過超飽和溶氧-磁化技術提高水體的溶氧和生化能力,出水可達到30mg/L以上超飽和溶解氧濃度。快速氧化大量致黑臭物質,高效地去除氮、磷等主要污染物,顯著提升水體的自凈能力促進水體原位生態修復。
四、突發應急污染處理
黑臭水體具有污染成因復雜,在未經過系統治理之前除了主要污染因素會存在多種突發污染的可能性(例如降雨沖刷地面、管涵沉積物等污染物匯入),這類情況發生時會嚴重影響治理效果,及時投放應急類的微生物制劑可安全、快速有效地削減水體污染負荷,迅速形成有益水質凈化的微生物菌群,防止水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