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繼“7.21”之后一場大雨使得北京十里河等地多處路段積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夏占義要求立即查明原因,實行追責。看到新聞,劉許童就提筆給夏副市長寫了封信,闡明排水管道淤塞是造成排水不暢的重要原因之一,指出北京排水管道的淤塞情況,并列舉了自己參與過的國貿三期附近、五道口城鐵等地的管道疏通實例及養護效果。信件最后,他告訴副市長:“鑒于此,我們的建議是,在三個月內,對北京排水管道進行一次全方位、徹底性的清淤養護。職能單位建立管道日常養護機制,而不是非要堵塞才疏通搶險。”信件通過“市長信箱”投遞了出去。一個月之后,劉許童接到市長秘書打來的電話,對他的提議表達了感謝,并找到北排,帶著相關負責人去見劉許童。
寫信“上訪”,劉許童“火”了。北排副總經理見到他時說道:“你們產品做得挺好,市場營銷也做得挺好。”劉許童哈哈一笑。收到的反饋效果遠遠高于預期,讓他對清淤市場信心大增。
路演這件事情,我做過不下100場
管道清淤設備打開了銷路。此時,劉許童開始關注設備的可提升空間。城市地下管道情況各異,他希望設備能夠適應箱涵、暗河中水流湍急條件下的帶水作業。
2012年的“7.21”,劉許童在北京廣渠門橋上親眼目睹了有人在車中被淹至死的景象,心中大慟。“能不能做一個智能化的疏通設備出來?能夠用機器完全代替人工,進入下水道,更加高效地疏通管道?”他萌生了研發管道機器人的想法。
2014年,劉許童拿出了基本成型的設備方案,但改進設備至少需要投入500萬元,原廠商不大樂意。劉許童感到失落:“有明顯功能缺失的產品,難以長久暢銷。當時設備賣了六、七十個城市,卻沒有一個回頭客,已經到了必須升級換代的時候了。”
將產品設計思路梳理完善后,劉許童當即決定賣掉長沙的房子,自籌資金大干一場。而新產品投入巨大,幾百萬的啟動金在兩個月后就捉襟見肘。沒錢了,劉許童想到了融資。 “那時,我很幸運認識我們的FA姚總,他是我們的天使。他那時候經常說一些專業術語,比如什么先拉個list,再做個DD,有意向的話會和你簽TS,我一句也聽不懂。”當時的劉許童面對這些新詞匯如聞天書,茫茫然點頭,回到家中開始百度各項英文縮寫的含義,惡補風投常識。FA是財務顧問,DD是盡職調查……這些讓劉許童感到新鮮而興奮。
他接觸的第一個路演對象是青云創投。此前劉許童毫無路演經驗,他情緒昂揚地講滿一個小時,一場結束后便嗓子發炎。FA讓他“悠著點”,可以吃點金嗓子。隨后的三個多月,在各地各種場合,劉許童做了大量的路演,最多的時候一天8場,從早上8點開始到晚上24點結束。“路演這件事情,我做過不下100場。對方說10分鐘,我就能判斷出他會不會投我。”他笑言,由于碰到各種各樣的投資人,自己的路演經歷可以出一本書,書名就叫《我眼中的VC們》。
由于尚無成熟的產品及案例,當時的路演進行得并不順利。創業者早期要嘗的苦劉許童一樣不少,缺錢、缺人、缺睡眠,長期處于焦慮狀態。熬到2015年3月,第一代管道清淤機器人出來,在廣州越秀、天津武清試用,效果差強人意。產品還需要再修改,但公司的資金就要撐不下去。
轉機出現在2015年的5月。當時,天使投資人進入恒通,給公司投了1500萬資金。當年7月,第二代機器人面世。9月,公司中了第一個大標,1000多萬的箱涵清淤工程,在廊坊。
在這個時候,個人與公司似乎都到了某個“邊緣”,廊坊的工程也就帶著濃重的“成敗在此一舉”的意味。為此,公司副總張耀平在廊坊呆了一年,全權負責該項目。由于管道清理需要占道施工,只能在夜里11點后開始工作。時處嚴冬,帶著高度緊張的情緒,在零下20多度的河北指揮幾個月后,張耀平甚至出現了輕微的面癱。
“當時真是著急!張總在河北,我在北京忙得幾乎脫不開身。”幾次抽空去廊坊項目現場看望大家,劉許童也不會說什么“漂亮話”,每次都是招呼大家聚個餐,再給在工地施工的每個隊友發100元紅包。
所有事情都壓在身上,喘過氣就成長了
幸好有心人天不負。“國內第一例城市箱涵機器人清淤”工程如期完成,項目受到了北京衛視、河北電視臺等各方媒體的關注與報道。盡管開始的時候跌跌撞撞、時而頭破血流,劉許童終于還是帶領聚在身邊的一群人,走在了奔往理想的大道上。
首發成功,他來不及高興,就有接二連三的事情需要操持。設備性能需要不斷改進,工程細節需要繼續跟進,股東期待也要滿足,還有幾十號公司員工需要養活。這催促著他快馬加鞭、夜以繼日,要跑贏市場的風云變幻。公司仍處于“活下去”的階段,但大家已經能夠更好地應對:2015年,公司財務虧損,劉許童提議仍要給員工發年終獎,得到了所有股東的一致同意;2016年上半年,由于項目回款慢,公司缺錢,副總張耀平親自抵押了房產,按時給員工發放了工資;2016年下半年,隨著公司業務的擴張、項目的增加,及陸續回款,公司再次起死回生……
“當所有事情都壓在身上,喘不過氣就完了,喘過氣,就是成長了。”劉許童認為磨難是財富,也是最直接的成長之道。他引用王國維的“人生三境”,將創業也分為了三重境界。第一重,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個時期還沒有選定方向,到處找項目,卻沒有清晰規劃。第二重,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找到了方向,便全力以赴地做下去。第三重,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指品嘗成功的那一刻,恍然領悟創業的真諦。
創業至今,劉許童收獲不小,感悟良多。他深深感激幾位合伙人給他提供多方支持,慶幸自己一路遇到的人和事。他認為,自己與公司仍會長期地“在路上”。作為一個急性子的湖南人,他時常提醒自己處事要穩一些。公司持續成長,人員結構管理、項目成本控制等問題逐漸提上日程……但對于現在的劉許童來說,這些都是付出努力和毅力即可解決的問題。
如今,恒通環境掀開了嶄新的發展篇章,作為創始人和CEO,劉許童笑著給大家鼓勁兒:“要繼續努力啊,為做好共和國的地下事業而奮斗!”
編輯:洪翩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