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恒通環境的辦公室見到劉許童的時候,他穿著襯衫西褲皮鞋,腳上是一雙紅色襪子。他解釋道:“今年是本命年。早上4點多起來,沒看清顏色,出門跑步到5點,回去寫東西到6點多然后直接來公司,忘了換。”
恒通環境創始人兼CEO 劉許童
一年飛149次, 300天在路上
去年是恒通環境成立第二年,也是成功盈利的第一年。這一年,劉許童的飛行次數達149次,里程共19萬公里,一年有300天在路上。2017年以來,恒通環境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每天4~5個小時的睡眠就成了劉許童的常態。他偶爾在早晨去跑步,但由于臨時性事務多,跑步也沒能成為規律性運動。
成立以來,恒通環境的快速生長得到了資本的認可,第一年和第二年分別完成PreA輪1500萬以及A輪3000萬投資。作為2016年環保創新創業大賽上脫穎而出的優秀企業,劉許童用完善的商業邏輯、鮮明的團隊活力打動了投資人,成為此次大賽中成功融資的企業之一,由復星集團的控股公司南京鋼鐵聯合有限公司具體出資。復星系的進入極大的振奮了公司創始團隊的信心。拿了投資人的錢,也要承受更多的責任與壓力,不過劉許童相信,恒通環境的團隊都已經準備好。
不久前,復星的某位高層到恒通環境考察,在公司待了整整一天。“投過的公司中,我還從沒在一家公司呆過一天。你們身上有當年我的一些影子,希望你們成功。”他對劉許童說。劉許童很是領情,表達感激的方式便是盡可能快速全面地啟動公司從生存到發展的進階。探討存在短板、制定發展規劃、研究發力重點,成了他近期要突破的重點。
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就加入進來的一位部門主管,酒后當著劉許童的面回憶說:“我剛來公司的時候,劉總什么都不是,但現在他已經到了我仰視的高度了!”這番話讓劉許童哭笑不得,卻又記憶深刻。成長為優質資產,這條創業路他已經走了十年。
那棟樓24層,我們住在26層
籍貫湖南,劉許童有典型湖南人“刀剛火辣”、“霸蠻”的性格,行事昂揚,語速飛快。
大學畢業到軟件公司工作的第二年,公司一位比他大兩輪的大哥對他說了一句:“給別人打工不賺錢,你出來吧,我們一起單干。”他第二天便叫上同事——前門外長大的北京孩子張耀平一起辭了職。那年,26歲的劉許童全憑一腔熱血跳出職場,對于未來無限想象卻幾無規劃。
2007年3月,兩人注冊成立了第一個公司,拿著自己編寫制作的CAD打印歸檔軟件、管理系統軟件等產品,開始與不同設計院打交道。“下海”第一年,擺在劉許童面前的第一道難題不是公司發展,而是如何活下去。
有技術、有產品,沒有資源、無整體架構的軟件公司欠缺生機,手頭資金漸漸所剩無幾。軟件公司做了10個月,賣出去一些產品,卻不足以維持生計。2008年初,是劉許童最困難的時期,公司搬了3次辦公室,從批發市場后面12平米的小屋,搬到100平米的大辦公室,又搬到了大辦公室對面的一個一居小間。劉許童也隨之搬了許多次家,住過3個地下室,一個天臺。天臺是一棟商品房頂上的雜物間,空間局促。劉許童笑言:“那棟樓24層,我們住在26層,但相比地下室還是強很多。那時的北京,夏天下雨的時候還能看到美麗的彩虹。”
在天臺住了一年多,劉許童直接將家搬到了辦公室里。那時的辦公室,一進門是大廳,合伙人張耀平與公司的幾個員工坐在外邊;里邊隔出10來平,是劉許童的辦公空間;辦公桌與墻壁之間大約半米寬,劉許童晚上便在那兒休息。由于辦公室不準住人,晚上8點后需要把燈全部關掉,不能發出任何聲音。有段時間經濟上實在困難,張耀平就從家里炒了菜煮了飯帶到辦公室,自己吃1/3,讓胃口大的劉許童吃2/3。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四十多天。
創業艱辛,比想象中更加嚴峻。局促而連綿的日子折磨著殘存的信心。“要不就回去上班吧。”劉許童提議。
“再堅持一陣子看看?”張耀平覺得還能再挺挺。
“那就再堅持下,但只做軟件肯定是不行了。”這一年,劉許童開始接觸了很多人,賣軟件、做代理,兼而推廣代理管道清淤設備。“那時候覺得,北京真大。總有不熟悉的地方,也總有機會活下去。”身兼多重身份,靠著對交易與商機的敏感,他為自己掙到了創業后的第一桶金。
給市長寫信的劉許童火了
那時,劉許童代理了一款管道清淤設備,能夠清理埋深5米之內、管徑800mm以下的管道內淤泥。不同于以往清理管道所用的高壓水槍,該設備能夠將淤泥挖至儲存罐中帶出管外,起到清淤、疏通的作用。“挖出來才是硬道理”,劉許童看好管網清淤市場,認為這是城市排水設施發展中可以預見的商機。
2009年,劉許童將第一臺設備賣給了北京通州的水務局,并與北京市政工程管理處取得了聯系。市政處將國貿三期附近一段淤堵的管道交給劉許童做試點,試點成功后,卻恰遇北京市水陸分家,排水系統管理業務改劃歸北京市排水集團管理,劉許童又要重新向北排介紹他的業務。后來,終于得到機會與北排技術人員開展了幾段管道清淤試點工程,為此,劉許童與張耀平在現場總共待了20來天。在沒有暖氣的冬天,倆人睡在大貨車駕駛室里輪流守設備。設備清淤完需要配合沖水沖洗管壁,由于附近沒有加水口,劉許童穿著皮鞋往返提了50多桶水。
做了幾個疏通試點后,劉許童對管道清淤領域有了判斷:“這個行業剛剛起步,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但行業整體呈現落后狀態,發展的難度在于要讓別人接受新事物。”根據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教授李海燕的兩年調研成果,北京市80%的管道存在堵塞,將近5%的管道堵塞程度約占管道的60%~80%,嚴重影響排水效率。而那時,包括政府、企業、民眾,很少有人關注管道淤堵的問題。
嶄新的市場,冷清的現狀,如何讓人接受新事物?劉許童的微信名“童爺無忌”,在考量事務發展路徑時,他也鮮受枷鎖束縛,少有禁忌。代理管道清淤設備不久,北京遭遇了“7.21”特大災害,他就搞了個“大事情”。
編輯:洪翩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