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規劃任務
(一)加強道路交通系統建設。提高交通綜合承載能力。
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優化城市道路網絡功能和級配結構。建設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絡系統。強化次干路、支路建設。進一步提高建成區路網密度。打通“斷頭路”。提高道路通達性。加強城市道路與橋梁的養護、改造。通過盤活存量。提高既有路網的承載能力和運行水平。
加快停車設施建設。堅持差別化供給原則。形成以配建停車為主體、路外公共停車為輔助、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停車設施供給模式。以居住區、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軌道交通外圍站點、醫院、學校、旅游景區等特殊地區為重點。通過內部挖潛改造建設停車場。并在有條件的周邊區域增建公共停車場。加強城市建筑物非機動車、機動車車位配建。鼓勵建設停車樓、地下停車場、機械式立體停車庫等集約化停車設施。并按一定比例配建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有序發展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加強人行道、自行車道建設。倡導綠色出行。
(二)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促進居民出行高效便捷。
充分發揮城市軌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作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應積極建設城市軌道網絡。優化軌道交通功能層次?符合條件的大城市。應當結合城市發展和交通需求。因地制宜地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構建覆蓋主客流走廊的城市軌道交通骨架。
注重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土地利用開發的有機結合。促進城軌道交通建設與土地開發時序、強度相匹配。實現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土地利用開發協調互動發展。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與其它交通方式的銜接。構建一體化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圍繞城市軌道交通站點。構建步行、自行車、公共汽(電)車等多種交通方式與城市軌道交通的有機銜接。
(三)有序開展綜合管廊建設。解決“馬路拉鏈”問題。
加強地下管線建設改造。保障城市運行的“生命線”。全面改造使用年限超過50年、材質落后、漏損嚴重、瓶頸管段的供水管網。降低管網漏損率和事故率。因地制宜推進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和建設。對暫不具備分流改造條件的。要建設截流干管。適當加大截流倍數。對存在事故隱患的供熱、燃氣、電力、通信等地下管線進行維修、更換和升級改造。對存在塌陷、火災、水淹等重大安全隱患的電力電纜通道進行專項治理改造。推進城市電網、通信網架空線入地改造工程。推進老舊小區水電氣熱及二次供水設施的改造。打通市政基礎設施的“最后一公里”。推進地下空間“多規合一”。統籌布局各類地下設施。
合理布局綜合管廊。集約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和成片開發區域。新建道路必須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因地制宜推動綜合管廊建設。逐步提高綜合管廊配建率。在交通流量較大、地下管線密集的城市道路、軌道交通、地下綜合體等地段。城市高強度開發區、重要共空間、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與鐵路或河流的交叉處。以及道路寬度難以單獨敷設多種管線的路段。優先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至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馬路拉鏈”問題得到明顯改變。
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區域。所有管線必須入廊。合理安排各類管線的入廊順序。健全入廊、有償使用、收費保障和監管等制度。形成入廊完備、收費合理、運行順暢、保障充分、監管有力的綜合管廊長效運行管理機制。
(四)構建供水安全多級屏障。全流程保障飲用水安全。
推進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滿足城市新增人口的用水需求。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全流程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對水源污染、設施老化落后等導致的供水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的水廠、管網和二次供水設施的更新改造。針對因原水污染導致出廠水高錳酸鹽指數和臭味等指標超標的水廠。應采用強化常規工藝。或采用預處理或深度處理工藝等方式進行升級改造?針對現有工藝不完善導致出廠水鐵錳、氟化物、砷等指標超標的水廠。應以增加除鐵、錳、氟、砷工藝為主進行升級改造。水廠改造要設置水質在線監測。并綜合考慮應急處理的要求。加強應急水源、用水源供水工程建設。提高安全供水保障能力。
擴大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有序關停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井。提高公共供水有效供給。開展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加強供水管網漏損檢查和改造。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實施城市節水綜合改造。推進城市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規水源的利用。全面建設節水型城市。
(五)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強化水污染全過程控制。
以黑臭水體治理帶動城市水環境改善。提高水體的生態、景觀、游憩和文化功能。促進城市品質提升。按照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的原則。綜合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措施。科學整治城市黑臭水體。地方政府根據所公布黑臭水體名單、總體整治計劃及各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進展情況。定期公布水體整治效果。避免“一年一治、反復治理”。
對黑臭水體及其支流匯流范圍內的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因地制宜開展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的建設與改造。力爭做到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排放。要通過雨污分流、污水管網的建設與改造提高污水管網質量。逐步使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濃度達到設計要求。合理確定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對出水不能達到水生態環境質量要求的污水處理廠。要進行相應的提標改造。對雨季溢流頻率高的污水處理廠。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管網雨污分流改造或污水處理廠增容擴容改造。敏感區域的污水處理設施應盡快提標改造。達到國家相關要求。加快城市排水與污水監測能力建設。所有設市城市應具備排水與污水處理監測能力。
強化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按照“綠色、循環、低碳”原則建設污泥處置設施。現有不達標的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加快完成達標改造。優先解決污泥產生量大、存在二次污染隱患地區的污泥處置問題。污泥處置設施布局應“集散結合、適當集中”。提高處理的規模效應。因地制宜選擇污泥處理處置措施。拓展達到穩定化、無害化標準污泥制品的使用范圍。盡可能回收污泥中的資源、能源。
編輯:洪翩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