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污水處理工程中,調試環(huán)節(jié)是檢驗污水處理廠前期設計、施工、安裝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檢查檢驗相關狀況,保證處理設備的正常運行和出水達標;借用寂寞版主所說,在調試啟動中,設計要合理、投加菌種要合理、提升負荷要漸進、各種參數要匯總、發(fā)現變化要觀察、采取措施要及時。注意事項這么多,看來想要真正做好調試絕非易事。
在調試初期及調試中,總會遇到眾多問題,把握好注意事項的同時,必要時候還是要向經驗豐富的水污師求教,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及方法。
問題1
活性污泥法工藝的調試,需要投加污泥,一般投加的污泥有什么要求?投加污泥的量怎么計算?
回答:
1、加同類型廢水的污泥最好,或好氧之后二沉池的排放污泥,或脫水之后的干污泥;且還要新鮮的。
2、一般工業(yè)廢水喜歡投加類似行業(yè)污水的污泥,這樣節(jié)省馴化時間;投加量和原來的一樣,厭氧按池容的10%投加,好氧按設計污泥濃度的60-80%投加,不用加滿負荷,讓它自己生長就可;投完泥,悶爆2-3天,這期間加一些營養(yǎng)液,不要太多,然后看你的設計量,緩慢提升負荷。投加的營養(yǎng)液可以是生活污水,雞糞水,專門的營養(yǎng)液,說白了就是提供一些養(yǎng)料,能達到要求就行。
問題2
我們廠剛建成了的污水處理SBR系統(tǒng),馬上就調試運行了,請問調試程序和注意事項有哪些呢?
回答:SBR運行調試的時候應該注意:
(1)活性污泥的培養(yǎng)馴化。
SBR反應池去除有機物的機理與普通活性污泥法基本相同,主要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體降解污水中的有機物。 活性污泥處理系統(tǒng)在正式投產之前的首要工作是培養(yǎng)和馴化活性污泥。活性污泥的培養(yǎng)馴化可歸納為異步培馴法、同步培馴法和接種培馴法,異步法為先培養(yǎng)后馴化,同步法則培養(yǎng)和馴化同時進行或交替進行,接種法系利用其他污水處理廠的剩余污泥,再進行適當的培馴。 培養(yǎng)活性污泥需要有菌種和菌種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對于城市污水,其中的菌種和營養(yǎng)都具備,可以直接進行培養(yǎng)。對于工業(yè)廢水,由于其中缺乏專性菌種和足夠的營養(yǎng),因此在投產時除用一般的菌種和所需要營養(yǎng)培養(yǎng)足夠的活性污泥外,還應對所培養(yǎng)的活性污泥進行馴化,使活性污泥微生物群體逐漸形成具有代謝特定工業(yè)廢水的酶系統(tǒng),具有某種專性。
(2)試運行。
活性污泥培養(yǎng)馴化成熟后,就開始試運行。試運行的目的使確定最佳的運行條件。 在活性污泥系統(tǒng)的運行中,影響因素很多,混合液污泥濃度、空氣量、污水量、污水的營養(yǎng)情況等。活性污泥法要求在曝氣池內保持適宜的營養(yǎng)物與微生物的比值,供給所需要的氧,使微生物很好的和有機物相接觸,全體均勻的保持適當的接觸時間。
(3)補充注意事項:
有時間就自己培養(yǎng),沒時間就接種。接種前看看生物相,如果絲狀菌嚴重就不要接種了。否則很難根治。 曝氣量控制,一開始悶曝2天,以后根據溶解氧控制在2.5mg/L左右作為曝氣量標準(過度曝氣不利于培菌)。營養(yǎng)劑要補充跟上,所以要對水質分析一下,投加后通過出水中的營養(yǎng)劑是否合理來判斷和控制投加量;進水量和濃度要由少到多,由低到高漸進控制。
問題3
現在調試一工業(yè)園區(qū)的污水處理工程,生化段采用的是水解+接觸;無奈原水波動較大(COD在500~1200 mg/L,氯離子1000~5000 mg/L),調節(jié)池相對較小,接觸氧化池一直未能掛膜。想問是否我們當前重要的是保持進水水質的穩(wěn)定?另外已多次詢問過氯離子的影響,不知是否其為影響調試成敗的關鍵因素。近期計劃給系統(tǒng)投加營養(yǎng)劑,在水解酸化池布水器投加玉米粉。請問有什么建議?
回答:
(1)掛膜困難與你的氯離子濃度還是有關系的,氯離子1000~5000mg/L,這樣的波動非常不利,如果一直能夠維持在較小波動區(qū)間的話,問題就不大了。
(2)可以采用兩種方法應對:一是稀釋進水,保證氯離子進入生化系統(tǒng)不大于2000 mg/L;二是控制住波動區(qū)間,使微生物被馴化,前提是波動區(qū)間的控制,如2500-3000 mg/L之間波動,如果很大的波動區(qū)間的話,微生物會解體而難于馴化。 其他的控制參數的話問題不大。
問題4
最近在調試生化處理池,工藝是二級水解酸化厭氧處理+二級好氧處理,目前兩級好氧池在同時進行調試,我負責的是二級好氧池的調試。在8日前出水COD穩(wěn)定在200mg/L左右兩天,鏡檢發(fā)現少量的草履蟲、線蟲、漫游蟲及大量的菌膠團和累枝蟲。然后將進水量加大,由于工作原因,有一天沒有投加氮磷,兩天沒有進行鏡檢,然后發(fā)現出水COD濃度開始升高,鏡檢發(fā)現大量的草履蟲、線蟲及絲狀菌,少量的累枝蟲及一些沒有柄的吸管蟲,于是將進水量繼續(xù)調大了一些,投加氮磷的量加大,兩天后沒有效果,然后將進水量調小,有3天沒有投加氮磷,過程中鏡檢發(fā)現草履蟲、線蟲及絲狀菌數量增多,累枝蟲數量減少,同時出水沉降性能變差,測定的COD濃度迅速升高到1250100mg/L,出水pH值在6.5左右。但是在水樣中投加聚鋁后,沉降性能會變好,而且COD濃度在100mg/L以下。前天將進水關閉悶曝,發(fā)現出水COD濃度沒有明顯的降低。請問,應該怎么做才可以消除絲狀菌并且將對菌膠團的傷害降到最低呢?
回答:
1、不要進行不進水的悶曝。
2、不要投加聚鋁來提高沉淀和去除效果。
3、注意好氧池進水的pH值,不要低于6.5。
4、進水不要一下子增加太多,需要循序漸進.
5、氮磷是否投加足夠,看看出水氮磷含量。
6、溶解氧保持在2.5左右計劃,不要忽高忽低。培菌是個過程,略有波動是可以理解的,絲狀菌不需要太關注,菌群穩(wěn)定后就好了。
問題5
調試一污水處理廠,工藝物化(絮凝沉淀)+A/A/O+SBR,處理水產品加工廢水,設計日處理2500噸,實際日處理400噸,進水COD2000-3000mg/l,氨氮40mg/L,TP30mg/L,經過水解酸化后COD200mg/L左右,SV為20%,現在曝氣池出現泡沫很多,做沉降比時,污泥沉降較快,5分鐘沉降比為30%左右,上清液渾濁,帶有黃色,鏡檢原生動物很少,只有菌膠團,溶解氧在2-3mg/L之間,采用開三小時停三小時的曝氣方式,出水COD200-300mg/L,氨氮18mg/L,TP10mg/L。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huán)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huán)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技術的前進方向就是‘三十年河東,三...
2023(第二十一屆)水業(yè)戰(zhàn)略論壇上...
010-884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