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公司在“新三板”上市。2016年底,公司成功獲得啟明創投A輪融資3000萬,肖慶聰表示,這是資本市場對公司未來發展戰略與市場的肯定。
精準布局,技術+服務 搶占新興污染物防治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中持環保在環境安全“布道”之路上,有一個始終如一的合作伙伴——清華大學。2008年,中持環保以中持檢測的主營業務二噁英檢測打開了我國新興污染物治理市場,與清華大學形成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得到了以余剛教授為代表的一批科研工作者、團隊的鼎力支持。2011年,依托清華大學與中持檢測積累下來的POPs相關污染物的高端檢測能力,中持環保開始著力布局新興污染物的削減和防治市場,在GEF(全球環境基金)項目支持下,中持環保成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技術轉移促進中心(TTPC)”,開始提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替代、消減與處置技術的轉移與應用服務,為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履行<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國家實施計劃》(NIP)提供技術支持。
四年后,2015年1月30日,中持環保的第五家子公司——中持新興環境技術中心(北京)有限公司成立,這家公司由TTPC轉制而來,以“創新解決新興環境問題”為使命,針對以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下簡稱POPs)為代表的新興污染物提供防治對策咨詢、技術方案制定、治理裝備出售、安裝與調試、技術評估與驗證以及技術轉移等專業服務。同時,也通過協助全球環境基金(GEF)、UNEP等國際組織參與開展項目開發與后續項目實施工作,為國家履行包括斯德哥爾摩公約在內的國際公約計劃提供技術咨詢與技術支持。公司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新興有機污染物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共建研發中心,聘用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長江學者余剛教授擔任研發中心主任及首席科學家,形成了新興污染物的核心研究能力。
技術+服務,是中持新興在POPs防治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通過專業的技術產品(催化產品+吸附產品),以解決新興污染物,特別是二噁英的末端治理問題;另一方面,在治理前端,公司通過提供新興污染物防治對策咨詢、技術方案制定等服務。未來將基于系統的咨詢,搭建合作伙伴的衍生產品,形成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服務。
近年來,隨著我國履約工作的進一步深入,二噁英排放標準的進一步縮緊,POPs治理市場逐步打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而根據《關于加強二噁英污染防治的指導意見》,殯葬、危險廢棄物、垃圾焚燒、有色金屬及鋼鐵為代表的二噁英重點防治領域,成為中持新興著力布局的市場。
據中持新興總經理吳昌敏介紹,未來,中持新興將分“三步走”。
第一步,做精做大主營業務殯葬+危廢,進一步擴大這兩個行業的市場化程度。針對殯葬行業,以行業提標改造為切入點,通過材料和設備與火化機生產商形成戰略聯盟,利用其數量和產品的更換升級擴大市場占有率,目前公司已與國內排名前20的火化機企業打成了戰略協議。對于危廢行業,采取面向投資商洽談和參與設計院技術設計的模式打開市場,通過單元技術的推廣和設計提資與危廢行業集團形成戰略合作。目前接洽的設計院有華北院,目標客戶有北控、東方園林和中油。
第二步,明晰垃圾焚燒+有色金屬進入方向,實現行業有效引領。垃圾焚燒項目單體體量較小,規模也較小,客戶群體明確,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市場份額,2017年,公司希望從源頭到末端,從治理到評估,為客戶提供全過程服務模式,構建更良性的客戶關系。
第三步,積累渠道資源,打開鋼鐵行業市場。鋼鐵行業作為二噁英排放大戶,二噁英治理整體投入預計在500億左右,單體投入在5000萬到1億元,是中持新興占據市場份額的重要客戶,也是中持新興發展中必須拿下的客戶伙伴。
吳昌敏說,“我們總是站在最前沿看待這個行業”,通過技術和服務,希望能為客戶提供新興污染物防治的系統解決方案,未來,也會與中持環保的整個業務進行整合,比如與中持檢測形成綜合服務,中持檢測負責二噁英檢測和二噁英排放評估,中持新興負責二噁英減排,為垃圾焚燒企業提供“檢測+全過程監控+末端治理+系統評估”的“一站式服務”。
而許國棟對中持檢測、中持新興也抱有“飽含情懷”的期待,他說,中持新興是基于環境未來服務,在國際履約大背景下成立的專業機構。從環保產業大格局來看,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將從宏觀(綜合大型設施檢測)到圍觀(水、土、大氣等細分領域)的一個發展過程,未來產業發展,需要從微觀的角度和用精細化的解決手段為客戶提供針對性的環境服務。基于清華大學在化學品污染防治領域的專業研究水平,在新興污染物防治領域,給了中持檢測發現問題和中持新興解決問題的契機。
編輯:洪翩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