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態環境保護改革明顯推進。
用嚴格的法規標準保護生態環境。頒布實施《天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及47個相關配套文件、《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條例》、《天津市環境教育條例》、《天津市城鎮污水處理廠管理辦法》等,啟動《天津市環境保護條例》等法規制度修訂工作,頒布實施《天津市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DB12/599-2015)、《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標準》(DB12/524-2014)等12個地方標準。
用高效的經濟政策激勵減污治污。積極推進排污收費改革,提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煙塵和一般性粉塵及污水中5項重金屬污染物排污收費標準,并實施差別化排污收費制度。電力、鋼鐵等重點排污行業企業污染物減排效果顯著。
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撐管理轉型。建成大氣、地表水、聲環境監測網絡。全市工業燃煤量占比95%、排水量占比90%以上的工業企業安裝自動監控設施,實現實時監控。率先在271個鄉鎮街、工業園區和重點區域安裝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對全市近400個建筑工地和各類堆場揚塵實施視頻監控全覆蓋。完成并發布大氣顆粒物源解析結果。完成石化生產裝置揮發性有機物泄漏檢測與修復。創建全國首家節能環保綜合服務平臺。
用嚴厲的行政手段落實環保責任。制定《天津市清新空氣行動考核和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嚴格落實黨政同責。實施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基本實現管理無死角、監察無盲區、監測無空白。制定《關于推進京津冀聯防聯控治理污染的實施意見》,全面推動京津冀污染防治聯防聯控。
4.環境執法明顯加強。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國辦發〔2014〕56號),頒發《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實施意見》(津政辦發〔2015〕97號),制定《關于辦理環境污染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開展三輪全市污染防治大檢查和專項執法檢查。牢牢壓實治污的地方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堅持鐵心保護、鐵面問責、鐵腕治污,嚴格執行查封扣押、按日計罰、移送司法等強制措施,2015年立案1472起,罰款8613萬元,分別是2013年的8.5倍、2014年的5倍。
5.生態環保基礎能力明顯提升。
環保隊伍不斷壯大,會同市編辦制定了《關于加強基層環境保護執法力量的意見》,市級監察機構人員編制由63名增加至80名。配備873名大氣污染防治專職網格監督員,在3個區縣建立鄉鎮環保派出機構21個。環保監測、監察、應急、信息、宣傳、科研等基礎力量全面加強。
二、“十三五”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一)生態環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
“十二五”期間,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一定成效,但面臨的挑戰仍異常艱巨,特別是污染物排放量已遠超環境承載能力,生態環境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
一是環境空氣質量改善任務艱巨。煤煙型污染尚未根治,復合型污染特征已凸顯,機動車尾氣、揮發性有機物、港口集疏運和船舶大氣污染以及氨污染依然嚴峻,污染負荷較高。能源結構不盡合理且受不利氣象條件及外地傳輸等影響,導致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等主要污染物超標倍數較大。臭氧污染問題日益凸顯。霧(灰)霾已經成為備受公眾關注的大氣污染問題,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壓力巨大。
二是水環境污染形勢嚴峻。于橋水庫飲用水水源地2015年水質為Ⅳ類,總磷和化學需氧量分別超過地表水Ⅲ類標準0.52倍和0.08倍,飲用水安全存在隱患;地表水國控斷面總體水質由輕度污染過渡到中度污染水平,2015年,地表水國控斷面劣Ⅴ類水質比例比2012年增加18.2個百分點,好于Ⅲ類比例減少9.1個百分點,19條一級河流除1條河流干涸外,其余18條河流均為Ⅴ類、劣Ⅴ類水質。生態用水短缺,入境水量不足,上游來水水質較差,跨界河流污染矛盾突出,污泥處置、再生水利用設施以及城郊和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不佳且改善壓力巨大。近岸海域環境污染仍較嚴峻,2015年,近岸海域功能區達標率僅31%。
三是土壤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土壤環境質量現狀有待詳查。土壤環境管理相關法規標準尚不健全,土壤環境保護機制亟待完善。作為北方老工業城市,近年來隨著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企業搬遷、停產導致全市部分工業企業遺留場地環境污染風險增加,在土地流轉和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環境監管尚需加強。
四是生態資源保護壓力較大。經濟高速發展及城鎮化建設導致濕地面積減少,自然岸線人工化,自然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森林資源“西多東少”,造林樹種單一,林業生態系統不穩定。
此外,生活污染物新增量過大、后續減排項目不足等問題導致“十三五”總量減排空間有限、壓力增大。濱海新區大型石化、化工等產業集聚度高,環境風險隱患增加。區域、行業環境監管責任和企業治污主體責任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環境監管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日趨嚴格的情況下,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目標高、任務重、考核嚴,使全市生態環境保護面臨較大挑戰。
(二)生態環境保護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
“十三五”時期,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攻堅克難、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攻堅期、窗口期。
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將綠色發展納入“五大發展”理念,全國人大頒布實施史上最嚴《環境保護法》,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水、土壤防治行動計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黨中央將京津冀協同發展納入重大國家戰略并提出要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市委市政府抓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前所未有。2013年啟動實施“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出臺了天津市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市各部門、各區積極行動,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形成全市總動員共抓生態環保的局面。
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度前所未有。群眾從過去的“盼溫飽、求生存”,發展到現在的“盼健康、求生態”,對清新空氣、清澈水體、清潔土壤、優美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呼聲越來越大。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