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英國文學家狄更斯這樣描述工業革命發生后的時代,對環保產業來說亦是如此。一方面受頂層政策和資本的驅動,造就一批批國際化的環保巨頭,最偉大的環保企業也在“誕生”;另外一方面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法則下,環保產業局部整合重組拉開序幕。
“環保產業重構可能會在未來兩三年之內變得更加激烈。在新的變革之下,3.0時代正在到來。3.0時代的環保產業是真正面向未來的政企關系,企業與政府共贏的關系,環保產業是為政府創造就業、創造利潤、創造GDP的產業,3.0時代的環保產業才是我國環保的未來。”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兼職教授傅濤在3月23日“2017(第十五屆)水業戰略論壇”上如是說。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兼職教授傅濤
(本文根據傅濤在“2017(第十五屆)水業戰略論壇”中發言整理)
今年的全國兩會剛剛結束,我統計了一下總理工作報告,當中有85次提到了改革字樣,過年也曾有70多次談到了改革。
從“三座房子”觀當前的改革格局
為什么每年經濟工作會議和兩會都把改革放到這么高的“高度”?我想換個角度,從“三座房子”來比喻和理解當前的改革格局。其實從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一直在搭建“三個房子”:第一座房子是毛主席建的,他是總設計師,這座房子叫社會主義,是在舊中國的廢墟上建起的一座全新的房子,讓百年流離的中國人有了歸宿;第二座房子是1978年鄧小平同志建立的,它是在原來建筑群中建房子,這座房子還叫社會主義,但內心大不相同,經過了巨大的“變革”,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變革對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之后,國家第三、第四屆領導人的“改革”更多的是在給房子“裝修”,不斷修補鄧小平同志留下的這個房子,沒有動根本,沒有真正動房子的“四梁八柱”。
第三座房子是生態文明的構架,他的總設計師是習主席。習主席曾多次講,要構建生態文明的四梁八柱,這將是一座全新的房子,它的建設已經全面開工。怎么變革和搭建生態文明的四梁八柱呢?國家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環境問題與生態文明密切關聯,我想這五大發展理念必將催動環境領域深刻變革,包括財政政策、產權政策、價格政策、投資政策、監管政策、金融政策等等都發生著變化。
變革時代最偉大的環保公司正在“誕生”
無論你是領先的還是領跑的,還是弱小的,都將面對變革的深刻影響。那么,在生態文明“四梁八柱”變革下,誰才是變革的紅利獲得者呢?
其實這個話題很具有戲劇性,我們也在分析。其實每一次變革都有后來者居上的機會。以房地產為例,1998年啟動的房改,最后成功領跑的企業,無論萬科、萬達等,并非當初的建筑業公司。再以互聯網革命為例,第一波受益者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電信行業公司,但緊接著,傳統電信行業都在縮水,固定電話基本快關門了。你會發現現在成功的企業并不是他們,而是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真正領跑、成功的反而是后來者。
至于我們的水務改革,十五年前剛起步,供水服務屬于市政公共服務的領跑者范疇,然而到現在,十大影響力企業,幾乎看不到傳統水務公司的影子,都是后來居上的。
那么這次環保產業變革會帶來什么樣的紅利?
過去十年的BOT特許經營模式造就了北控水務、光大國際、首創股份、桑德集團等一批領先的標桿企業。當下PPP模式最火,不僅相關部委的利好文件密集出臺,而且各地方政府紛紛推出了環保PPP項目庫。其實眼下水環境綜合治理、海綿城市等,都是PPP催生出的一波行情,將從多方面優化上市公司的規模和運營能力,也造就了北控水務、東方園林、億利、葛洲壩等龍頭企業,他們紛紛喊出百億、千億甚至更宏偉的目標。繼北控水務執行董事周敏第一個喊出五年投資“3千億目標”之后,東方園林董事長何巧女語出驚人,說2017要實現投資3千億!
這是一個變革、重構、創新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發展的好時機。在我國環保產業變革大幕剛剛拉開之時,我認為未來最偉大的環保公司正在“誕生”,而且會誕生在中國。因為中國環境治理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復雜,大家可以拭目以待!變局正在展開,即便現在一些企業暫時領先,未來十年未必一直領先。
重新認知環境產業的三大關系
那么如何發現未來的領跑企業,在這個變革的時代,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環境產業的三個關系:
1、政企關系是最根本的客戶關系
無論是環境產業1.0,還是3.0時代,政企關系都是我們無法回避、逃不開的最根本的客戶關系。1.0時代,環保充當的角色是政府的“保姆”。跟政府簽署合同特許經營,提供以達標為核心的單元服務。
這種關系下,容易出現兩大挑戰:在政府與企業博弈較量中,政府能否履行承諾跟信用?在達標的情況下,誰提供服務越便宜,政府采購誰的意愿就越強,因此環境1.0時代模式下已經大范圍出現低價惡性競爭。
早期為什么沒有惡性競爭呢?那時國內環保企業普遍體量小,資金能力不強、技術創新能力不夠,大部分企業很難參與專業化的大型項目,環保市場是藍海。現如今,一批批資金雄厚、政府背景強大的國企、央企跨界而來,使得環境1.0時代競爭越來越白熱化,藍海正變成紅海。1.0時代必然促使環境產業進入惡性競爭。
環境產業2.0時代,國家出臺三個十條和一系列以環境質量為核心的頂層戰略和規劃,明確規定大氣、PM2.5、黑臭水體、土壤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多項綜合考核指標。它不是單一項目和具體工程,已經進入“按效付費”效果治理導向,而不僅僅是實現達標。在此情況下,企業必須要為政府提供一整套的綜合服務。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