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核安全觀為統領。《規劃》編制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強化縱深防御要求,持續開展核安全改進,提高安全水平。堅持權利和義務并重,《規劃》注重落實中央部門、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等各方責任,充分體現社會共治理念。堅持治標與治本并重,《規劃》力求新老并重,既關注核設施運行安全,又關注老舊核設施退役安全。堅持自主與協作并重,《規劃》既強調借鑒國際經驗,又注重我國核與輻射安全實際,制定針對性措施。
二是以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為根本宗旨?!兑巹潯啡媛鋵嶞h中央、國務院關于消除核安全隱患,確保人民群眾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的有關要求,在《規劃》指導思想中提出“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根本方針”,在《規劃》目標中提出“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核安全、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始終得到有效保障”,切實把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作為“十三五”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三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堅持創新發展,以改革創新為驅動,《規劃》提出加快管理創新、機制改革和技術創新等一系列任務措施;堅持協調發展,《規劃》提出持續開展安全改進,推進我國核設施安全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堅持綠色發展,《規劃》提出加快老舊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治理,降低環境風險;堅持開放發展,《規劃》提出汲取國際經驗教訓,分享我國良好實踐,拓展核安全國際交流合作廣度和深度;堅持共享發展,《規劃》更加注重構建公開透明的核安全監管體系,強化科普宣傳、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四是以風險防控為核心。堅持問題導向和風險導向,認真分析了當前我國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發展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風險,圍繞降低風險確定規劃目標、安排重點任務、設置重點工程、提出保障措施。
五是以能力建設為支撐?!兑巹潯纷⒅刂醒?、省級和地市級科研、應急和核安全監管能力提升。在科研能力方面,主要考慮開展提升核安全水平的科技攻關;在應急能力方面,強化平戰結合、軟硬兼顧、指揮與技術并重;在監管能力方面,注重審評許可、監督執法、輻射監測、經驗反饋、公眾溝通、國際合作等綜合性能力提高。
六是以提高核與輻射安全水平為目標?!兑巹潯诽岢觥笆濉蔽覈\行和在建核設施安全水平明顯提高,核電安全保持國際先進水平,放射源輻射事故發生率進一步降低,不發生放射性污染環境的核事故;到2025年,我國核電廠安全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其他核設施安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放射源輻射事故發生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問:《規劃》具體內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舉措。
答:《規劃》包含6項目標、10項重點任務、6項重點工程和8項保障措施。6項規劃目標主要是提高6方面安全水平,即:核設施安全水平、核技術利用裝置安全水平、放射性污染防治水平、核安保水平、核與輻射應急水平以及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水平;10項重點任務包括:保持核電廠高安全水平、降低研究堆及核燃料循環設施風險、加快早期核設施退役及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減少核技術利用輻射事故發生、保障鈾礦冶及伴生放射性礦輻射環境安全、提高核安全設備質量可靠性、提升核安保水平、加強核與輻射事故應急響應、推進核安全科技研發、推進核安全監管現代化建設。6項重點工程包括:核安全改進工程、核設施退役及放射性廢物治理工程、核安保與反恐升級工程、核事故應急保障工程、核安全科技創新工程、核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工程。8項保障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規、強化政策配套、優化體制機制、加快人才培養、強化文化培育、推進公眾溝通、深化國際合作、完善投入機制。
無論是《規劃》目標、重點任務、重點工程還是保障措施,都充分體現了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發展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的指導思想和“安全第一、質量第一”根本方針,《規劃》還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要按照國際最新核安全標準發展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強化依法治核理念;實施最嚴格的核安全監管;核能發展部門、核安全監管部門、各級人民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要切實履行保障核安全、環境安全和公眾健康的根本宗旨。《規劃》還就強化法治建設、體制機制建設、機構隊伍建設、保障能力建設及核安全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舉措。
問:“十二五”期間我國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取得哪些成效?
答:2012年,國務院審議通過并批準實施《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通過中央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和全行業的共同努力,“十二五”時期我國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核設施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核電安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運行核電機組安全性能指標位于國際同類機組前列,在建機組質量受控,新建核電機組設計指標滿足國際最新核安全標準,具備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研究堆、核燃料循環設施安全隱患得到消除。
二是放射性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進展。完成一批早期核設施退役項目。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形成西北、西南、華南區域處置格局。處理處置一批歷史遺留放射性廢物。完成一批鈾礦冶設施的退役任務,基本完成重點地區鈾地質勘探設施的退役和治理任務,環境風險不斷降低。
三是放射源輻射事故發生率持續降低。放射源輻射事故年發生率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由“十一五”時期的平均每萬枚源2.5起下降至2起以內,未發生特別重大輻射事故,各類廢舊放射源及時得到收貯,確保了公眾和環境安全。
四是核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逗税踩ā妨⒎ㄟM程加快。核安全管理機構和人員隊伍進一步擴充,開工建設國家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技術研發基地,基本建成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建成21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開展200余項核安全相關技術研究并取得重點突破。應急體系進一步完善,開展核應急能力建設,形成統一調度的核事故應急工程搶險力量。
問:當前,我國核能與核技術利用事業發展規模和核安全總體狀況如何?
答:我國是核能核技術利用大國。現有35臺運行核電機組、21臺在建核電機組,在建核電機組數量世界第一。另有研究堆19座,核燃料循環設施近百座。全國共有核技術利用單位6.7萬家,在用放射源12.7萬枚,射線裝置15.1萬臺(套),已收貯廢舊放射源19.2萬枚。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