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什么地方?因為每一個城市污染的成因不是單一的,是多個原因形成的。所以每個城市在采取污染控制措施的時候,不會采取同一個措施,只控制工業污染,燃煤不控制,不可能。因為這樣的成本代價太高,各地都會采取多種措施綜合舉措來進行。綜合舉措背后就會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你控制誰不控制誰,必然涉及到利益問題,從不同的利益角度看,就引發了對一個本來清楚的、客觀的污染成因會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誤解和有意歪曲,帶來一些混亂。這是我想給大家解釋的一個問題。[ 2017-03-09 18:35 ]
另外,近些年來也有一些專家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技術領域對PM2.5的成因給了一些新的見解。這些見解不是針對一次源,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見解,而是對于二次生成的機理有不同的見解,就是說到底怎么生成的?這個問題也是很自然的問題,因為隨著污染治理的深化,比如說最近兩年PM2.5的二次生成的部分在增加,這里面當然涉及到一些機制機理的變化,專家就要研究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新的見解。但是這些見解不是對源解析的否定,是對認識的深化,從管理的角度來講,我們非常重視這些研究,對每一個嚴肅的研究,我們都認真對待。[ 2017-03-09 18:37 ]
但是我也坦率地告訴大家,這里有一些不嚴謹的研究,帶來了很多誤解。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可以上升到決策層面,比如說,我們在今年的工作計劃當中,對氮氧化物的控制就加強了,但是更多的研究還在學術討論中,還有很大的爭議,還不能夠上升到科學決策層面。同時由于每個研究者所在的地域不同,采樣時間不同,方法不同,觀測角度不同,不是從系統的角度、從一個大區域的尺度,研究污染源的問題,所以得出的一些結論還不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我們還要讓這些研究繼續進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防止對一些學術觀點的過度解讀,從而造成社會的誤解。環保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幫助做源解析,比如說,我們不僅建立了京津冀地區PM2.5監測網絡,而且建立了源解析的組分網,而且建立了走航系統,可以觀測污染源是怎么傳輸的,來幫助各地進行源解析。[ 2017-03-09 18:39 ]
下一步,我們會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加強科學家、管理者和媒體公眾的對話,把這些復雜的、學術性的問題給大家講清楚,不要帶來誤解,也可以指導地方更有針對性,更好地科學決策、治理污染。謝謝。[ 2017-03-09 18:39 ]
深圳衛視記者
請問關于“紅頂中介”的問題。在多年以來在環評工作上一直存在著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一種“紅頂中介”,可以說它已經成為簡政放權的一塊絆腳石,也成為環評工作公平客觀的一大攔路虎。記得您曾經在2015年記者會上這么說到,環保部直屬單位的環評機構要率先實現脫鉤,地方環保部門在兩年之內要分批分期實現脫鉤,而且當時您還有一句話讓人印象非常深刻,說的是絕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請問,目前這項工作推進的情況怎么樣?下一步在環評攻堅戰上,我們又有一些什么樣新的改革舉措呢?謝謝。[ 2017-03-09 18:40 ]
陳吉寧
謝謝你的提問。這項工作是從2015年開始的,當時是落實中央巡視組關于環保專項巡視的反饋意見,另外,結合國務院“放管服”的改革要求,2015年年底,環保部直屬的8家環評機構率先完成了脫鉤,到去年底,所有地方環保部門350家環評機構分兩批已經全部完成了脫鉤任務。我們是說到做到的。其中176家取消或者注銷了資質,174家由原環評機構職工自然人出資設立環評公司或者整體劃至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這意味著從今年開始,不論是人還是資產,沒有一家環評機構跟環保部有任何關系,我們把這件事情切割得干干凈凈。[ 2017-03-09 18:43 ]
脫鉤之后,目前全國共有環保機構968家,其中企業法人機構818家,事業法人機構150家,從業環評工程師10746人。從進展情況看,脫鉤進展比較平穩,從體制上解決了“紅頂中介”的問題,有利于環評市場的健康發展。結合脫鉤,我們這兩年也在大力推動環評改革,就是要更好發揮環評的源頭預防作用。我們基本思路是劃框子、定規則、查落實三個環節。[ 2017-03-09 18:44 ]
第一,在戰略和規劃環評領域要劃框子。什么框子?我剛才講過“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用這“三線一單”強化對國土空間開發的強約束。
第二,在項目環評領域定準規則。主要解決三個問題:明確排放污染物的項目可以排放的強度是多少,排放的總量是多少,帶來的環境風險要采取什么樣的防范措施。這就是定規則。[ 2017-03-09 18:52 ]
第三,加大事中事后監管。主要做好兩件事情,一是建立全國環評監管平臺,所有的環評文件要上傳到這個平臺進行公開。同時我們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環評進行監管。批得對不對,項目落沒落在不該落的地方,突沒突破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監管,明確各級責任。二是與排污許可證制度銜接。把環評要求的每一項環保措施落實在排污許可證上,作為下一步企業投產運行的守法依據,也作為我們執法的依據。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工作,一方面簡政放權,另一方面通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切實發揮環評的預防作用。謝謝。[ 2017-03-09 18:53 ]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中央環保督察讓公眾充滿期待,但媒體發現在一些地方督察組前腳剛走,一些地方的污染企業馬上就死灰復燃,繼續肆意違法排污,氣焰囂張。請問陳部長您有沒有發現這個情況,對這個問題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謝謝。[ 2017-03-09 18:56 ]
陳吉寧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