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東營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推薦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城區水生態環境和城市排水能力,《意見》具體內容請看下文: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為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辦發〔2015〕75號文件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魯政辦發〔2016〕5號),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工作目標
結合自然地理條件和城市排水防澇需求,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科學規劃和統籌實施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將至少75%的降雨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增強城市防洪排澇減災等綜合能力。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5%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黑臭水體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有效解決雨污水混流,消除城市洪澇災害等問題,努力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二、加強規劃管控
(一)科學編制各類規劃。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及城市道路、園林綠地、城市水系、排水防澇等相關專業規劃時,要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將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剛性控制指標。中心城及縣區均應按規定委托有相應資質和經驗的單位編制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并經上級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由同級政府批復實施。
(二)完善規范制度體系。根據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要求,加快制定適合當地實際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規范、標準圖集、技術導則等,突出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性內容和技術要求,指導海綿城市建設。
(三)嚴格管控各類建設項目。按照上級要求,嚴格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落實到各類建設項目立項、建設條件和規劃審查、初步設計審查、施工圖設計及審查、施工許可、竣工驗收等各個管控環節,并建立長效管理制度,確保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與主體建設項目同時規劃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三、突出建設重點
(一)統籌新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按照上級部署,城市新區、各類園區及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老城區要將海綿城市建設內容納入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等建設項目,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中心城及縣區要根據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建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項目儲備制度,編制完成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項目滾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分階段有序實施。
(二)推進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建設。充分利用建筑與小區內原有濕地、坑塘等水體,因地制宜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措施,提高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有條件的新建建筑和小區,要充分結合綠色城區和綠色建筑建設,推行綠色屋頂或屋頂花園。在建和既有建筑與小區應遵循因地制宜、施工簡便、經濟實用的原則進行改造,達到海綿城市相關要求。
(三)開展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新建道路要統籌規劃設計符合低影響開發技術要求的道路高程、橫斷面、綠化帶及排水系統,提高道路的雨水滲滯能力;改建道路可通過對路緣石改造、增加雨水排放口、設置下沉式綠地等措施,將雨水引入綠地進行收集、凈化和吸納。道路綠化隔離帶和兩側綠化帶可采取生物滯留設施、植草溝、濕地等雨水調節設施,集中消納道路及周邊區域雨水徑流,控制徑流污染。充分考慮地下水含鹽量較高的特點,綜合利用道路水系布局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對雨水的滲滯、凈化與消納。冬季清除海綿型道路積雪,應采用機械方式或環保融雪劑,避免對綠化帶植物造成損傷。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停車場、廣場等區域擴大透水鋪裝范圍,推行道路與廣場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利用,減輕市政排水系統壓力。
(四)加快海綿型公園與綠地建設。新建公園、綠地應結合實際采取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雨水花園、植草溝、濕地、濕塘等分散式消納和集中調蓄相結合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并為蓄滯周邊道路、建筑與小區、市政設施等區域的徑流雨水提供空間。
(五)加快排水防澇與調蓄設施建設。結合排水防澇、雨水利用等要求,科學布局雨水調蓄設施。大力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的達標建設,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澇點。加快雨污分流建設和改造,控制初期雨水徑流污染,排入自然水體的雨水須經過岸線凈化。
(六)加大水系保護和生態修復。各級要根據城市“藍線”管理辦法和城市防洪要求,合理制定城市水系保護與修復方案。加快建設和改造水系沿岸截留干管,控制滲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對水系的污染。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溝渠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復,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積極采用生態駁岸、河道清淤疏浚等方式進行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
(七)加強城區黑臭水體整治。開展城市水系水質、沿河污水直排口及垃圾長期堆存點等現狀情況調研,遵循適用性、綜合性、經濟性、長效性和安全性的技術原則,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等技術措施,委托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逐一編制黑臭水體整治方案,按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開展論證和進行工程實施,同時做好整治后效果評估及長效保持工作,確保城區黑臭水體逐步消除。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黑臭水體整治過程,充分發揮水系對雨水徑流的自然凈化和調蓄功能,進一步改善水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四、強化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縣區政府是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分解任務,建立協調推進機制,推動海綿城市建設規范、高效、有序開展。強化監督檢查,定期通報工作進展情況。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