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加強縣域經濟50強建設,分類指導產業發展,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工業、服務業、現代農業、旅游經濟、生態經濟強縣。啟動貧困縣產業提升行動。深化縣域“兩擴兩強”改革,完善縣域經濟監測和考核指標體系。推進宜居宜業縣城建設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縣撤縣設市,加快三四線城市產城融合發展,提高人口吸納承載和經濟輻射帶動能力。
第六,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已由一個內陸省份站到了開放前沿,必須抓住機遇、提高實效,推動開放合作加快進入深層次、邁向高水平。
精準開展投資促進。圍繞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突出重點國家和地區,分層分類、定向定點招商。盯住世界、國內、民營500強以及跨國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引進重大產業項目。辦好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西部國際投資大會暨進出口商品展、??茣⒌谒膶弥忻朗≈蓍L論壇和電子信息、汽車、醫藥等產業專題招商活動。深化川渝、川浙、川粵合作,務實推進與其他省份合作交流。力爭引進到位國內省外資金9700億元,新增落戶世界500強企業10家以上。
推動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辦好天府金融論壇和首屆天府金融博覽會。加快發展金融總部商務區、金融交易、金融后臺和服務外包,打造功能齊備、門類齊全、體系健全的要素市場體系。推動四川金融控股集團、四川銀行、國寶人壽等機構組建運營。著力提升直接融資水平,發展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培育100家“創業板行動計劃”企業,再造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融資功能。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確保金融業增加值占比超過7%。
扎實推進自貿區建設。按照中央對我省自貿區定位,抓好起步區建設,加快金融創新、投資貿易便利化、互聯互通、區域協同開放等領域改革任務清單落地實施,著力營造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青白江鐵路口岸和川南臨港產業園區,引導口岸服務、高端制造等產業向自貿區聚集,鼓勵企業在自貿區建立營運中心。努力實現24小時通關。
積極推進開放合作平臺建設。加快國別合作園區建設進度,推動全省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增設開放口岸和指定口岸,支持有條件的地區設立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力爭成都中歐班列開行1000列。深入推進“251行動計劃”和國際產能合作“111”工程,探索建設“一帶一路”經濟聯絡基地。推進知識產權海外維權平臺建設。
第七,扎實抓好綠色發展。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既是民生實事,也是發展大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等不起慢不得,我們必須著力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堅決打好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戰持久戰。
確保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取得新突破。強力推進“環境質量提升年”各項工作。狠抓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實施“減排、壓煤、抑塵、治車、控秸”五大工程,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重點整治工業企業偷排漏排超排,確保全省未達標城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8%以上。大力實施嚴重污染水體整治等“四大工程”,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制和河流污染跨區域防控機制,明顯提升五大流域87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成都市主城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開展土壤污染防治“三大工程”。啟動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和城鄉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努力擴大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大環保督察執法力度,嚴懲環境違法行為。標本兼治,堅決遏制污染蔓延加重。
深入實施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抓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濕地保護修復、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工程,啟動森林草原濕地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加快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深入實施長江廊道造林行動,實施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態治理產業脫貧工程。推進“有山皆綠”“身邊增綠”,完成營造林100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節能環保裝備等綠色產業。推進企業綠色化和園區循環化改造,啟動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行動,促進新能源汽車和裝配式建筑推廣應用。推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開展低碳試點示范,推進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運營好西部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做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綠色出行,人人參與、人人受益。
第八,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第二年,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更扎實地推進各項工作,確保新實現16個貧困縣摘帽、3700個貧困村退出、105萬貧困人口脫貧。
加強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用好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重點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做好貧困戶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推廣入股分紅、合作經營、資產收益等模式,確保每個有條件的計劃脫貧戶至少發展1個增收項目或實現1人就業。拓展旅游產業扶貧空間,開展電商精準扶貧。力爭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按需獲得貸款。發展并逐步壯大集體經濟。推進成阿、成甘、德阿、甘眉等飛地產業園區加快發展。
加快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完善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完成33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加快彝家新寨、藏區新居、烏蒙新村、巴山新居建設,實施貧困戶危房改造13萬戶。全面落實農村低保標準線和國家扶貧標準線“兩線合一”,確保低保兜底對象全部脫貧。發揮教育衛生扶貧救助基金作用,扎實抓好教育扶貧,加快推動貧困地區學校全面達標,推進健康扶貧工程,全面落實醫療扶助政策。
創新工作推進機制。強化市縣主體責任,落實“四到縣”要求,加強專項督查巡查。廣泛開展“四好村”創建活動,引導群眾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持續推進中央國家機關和省級部門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省內對口幫扶。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扶貧開發,繼續開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完善“六有”平臺功能,實現全過程監管和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嚴格執行貧困退出標準,堅決防止數字脫貧、形式主義,出現問題必須嚴肅處理。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