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實施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把中小城市建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點,突出高水平編制規劃、完善城市功能、推進產城融合、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等關鍵環節,今年先期在基礎條件較好的縣級城市、縣政府所在地、重點鎮和部分基礎設施薄弱的省轄市城區,扎實推進百城建設提質工程。上半年所有縣(市)完成城鄉總體規劃編制,同步完成總體城市設計,年底前完成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編制。統籌地上與地下建設,謀劃推進一批水電路氣暖、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項目,提高縣級城市的承載吸納能力。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國家和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深化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深入開展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構建以居住證制度為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建立多元融資制度,大力推動PPP項目,全面提升縣級投融資平臺的融資能力。創新土地管理制度,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做好土地收儲供應。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優化財政分配制度,統籌整合現有資金,加大對縣級城市的支持力度。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用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爭取新增農業轉移人口160萬人以上。
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規劃引導,有序發展房地產業,加快構建市場配置與政府保障、自主購買與市場租賃相結合的住房體系,支持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堅持住房的居住屬性,嚴禁投機炒房,加強輿論正面引導,穩定市場預期。強化鄭州房地產市場調控,增加市場供給,控制房價上漲。做好棚戶區改造工作,今年新開工42萬套、基本建成30萬套,貨幣化安置率達到50%以上。
(五)持續強化開放帶動,不斷拓展發展空間。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拓展發展新空間。
發揮開放平臺作用。加快自貿區建設,重點推動貿易轉型升級、投資和金融領域開放等制度創新,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力爭在多式聯運發展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打造線上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線下綜合園區平臺。加快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彌補產業短板,釋放樞紐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實現“五年成規模”發展目標。加快口岸發展,推動汽車、肉類等已運行口岸擴大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申建功能性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推進開放平臺功能融合、協調聯動。
務實推進開放合作。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中歐班列(鄭州)作用,加強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著力發揮本地市場優勢,創新產金、股權、并購招商,推動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提質提效。辦好第十一屆中國(河南)投洽會等重大經貿活動。抓好招商項目落地,提高合同履約率、資金到位率、項目開工率。推動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駐豫軍工企業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加快發展一批軍民融合型產品和產業集群。
加快優化開放環境。注重招商與親商、扶商、安商有機結合,改善投資環境,維護市場公平,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著力營造“親”“清”政商關系。加快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大通關建設,提升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運行水平,完善“一站式”服務體系,提高對外開放綜合服務能力,打造市場化、國際化和法治化環境。
(六)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增強發展內生動力。著力破解體制障礙,補齊創新短板,培育發展動能,提升競爭優勢。
強化改革推動。堅持科學統籌,提高整體效能,擴大改革受益面。持續打好國企改革攻堅戰,繼續深化國有工業企業改革,全面實施功能類、公益類國有企業改革,著力改革企業產權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創新國有企業負責人選拔制度和薪酬制度、健全國有資產監管方式,盡快完成省屬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剝離工作,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資產重組,調整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深入推進行政改革,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推行權力、責任和效率清單,清理規范中介服務,堅決整治紅頂中介,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探索試行“多證合一”,推動“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能力,強化績效導向,優化支出結構,深化財政資金投入機制改革;加快推進稅收征管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完善社會保險費征管新機制;推進蘭考縣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政府投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規范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管理;堅持改撥為投、投貸結合,發揮好各類投資基金作用。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全面推進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化縣域綜合醫改、分級診療試點,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全基本醫保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推行按病種付費為主、多種付費方式結合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改革。同時,加快電力體制改革,完成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推進鹽業、價格、環保執法、文化體制等改革。
強化創新驅動。以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知識產權強省試點省建設為抓手,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促進科技金融融合,支持自主創新,擴大開放創新,推動協同創新,提高創新供給能力。支持一批創新引領型企業,選擇一批市場前景好、研發能力強的企業,支持其發揮先發優勢引領全省創新發展,注重引進創新型企業,強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源頭支持,完善支持企業創新的財稅金融等政策,發揮好引導基金作用,重點支持100家創新型龍頭企業發展,培育200家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一批創新引領型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以企業為主體,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培育引進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建設一批創新引領型平臺,鼓勵創建國家高新區,推進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出臺支持省級創新平臺政策,布局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雙創”平臺,積極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運行。支持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可見光通信實驗室、中鐵集團盾構與掘進技術實驗室建設國家實驗室。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