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在營口仙人島能源化工區管委會召開了《營口仙人島海水淡化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會議,該報告順利通過專家評審。筆者從可研評審結果獲悉,本項目規劃容量確認為40萬噸/天,一期工程10萬噸/天,二期和三期工程各15萬噸/天。這是由巴安水務和營口龍沄海洋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合作投資的海水淡化項目。通過多方論證研究,評審專家一致決定在營口海水淡化項目中采用奧地利KWI公司的氣浮技術作為海水淡化項目的預處理技術。一期工程裝置總處理能力達到23萬噸/天,總規劃處理能力達到92萬噸/天。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氣浮裝置。
那么海水淡化預處理為什么離不開氣浮工藝呢?
這是專家評審組的討論熱點。到目前為止,我國海水淡化總裝機容量為120萬噸/天,占全球的2-3%。但能夠長期成功運行的不多。衡量一個海水淡化項目是否成功,到底有沒有標準?巴安水務董事長張春霖先生在今年青島國際脫鹽大會上首次提出,衡量一個海水淡化項目的標準應該是反滲透膜的壽命。但目前我國大部分的海淡反滲透膜的壽命僅在三年左右,有些甚至還不到三年。與國際上標準膜壽命8年左右有相當大的差距。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同一個水源,同一個運營管理班底,但由于預處理的工藝不同,造成了反滲透膜的壽命千差萬別。進一步研究發現,海水中含有大量藻類,膠體物和少量的油脂,這是其他澄清技術很難去除的。由于處理不當,藻類會在預處理工藝中死亡、變質和降解,使得降解后的藻類變成溶解性有機物穿透重力式濾池和細砂過濾器或超濾,導致反滲透表面的細菌獲得營養物質而生長,膜表面產生生物污染,使得反滲透出力和膜脫鹽率下降,出水導電度上升。奧地利KWI針對海水淡化項目開發了Unicell BF平流式高速氣浮池,將絮凝和氣浮澄清集中在一個池內。海水在混凝池中和混凝劑充分反應后通過配水渠進入絮凝池中。每座氣浮裝置均配有一體化絮凝池,在絮凝區進水將和助凝劑充分混合后進入氣浮池,從而有效去除水中懸浮物,油脂和藻類。迪拜FEWA下屬的AI Zawra海水淡化廠預處理采用奧地利卡瓦的氣浮,有效遏制了當地發生的紅潮問題,使得海淡膜經受了考驗。工廠管理人員對于采用氣浮+砂濾的工藝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我們期待營口仙人島一期10萬噸/天海水淡化項目早日投產,驗證來自奧地利KWI公司的先進氣浮技術在國內海水淡化上的發力和功效。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