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穗海曾指出,我國的污水污泥處理行業主要存在四大問題:一是環保意識有待提高;二是標準的缺失;三是建設規劃滯后;四是投資不足,在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的改造、擴建和新建工程中,一般投入的資本金為30%,其余部分需要企業貸款融資,而融資成本和還貸擠占了運行成本的空間。繼而,他呼吁,決策者和民生工程技術工作者應密切關注污水污泥處理這類民生工程,合理投入,明確策略,優化環境,為后代做好我們該做的。
9月23日上午,在第八屆水業熱點論壇的第一單元,《新供給思考之一——污水廠的資源化》,麥穗海將為大家娓娓道來。
薛濤:2016污水污泥行業發展態勢及品牌榜單發布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大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薛濤,以政策解析與產業分析見長。水業熱點論壇,每每有重要榜單,也都由這位大咖發布。
在2014(第六屆)上海污泥熱點論壇上,薛濤正式公布了《面向未來五年的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戰略地圖(2014版)》,并介紹了E20研究院推出污泥戰略地圖的三個目的:“描繪未來產業競爭各級,企業認知形勢戰略制定,樹立產業發展。”承接E20研究院水業戰略地圖的優點,污泥戰略地圖也將企業分為四個方陣:“a、b方陣為重資產和區域環境綜合服務集團,c方陣是細分領域專業企業,d是專業設備制造矩陣。”薛濤指出,方陣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將會越來越多。
在2015(第七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薛濤就水業年度報告預發布和市政污水污泥領域的四大商機,與大家進行了分享。從2004到2015年,E20環境平臺(中國水網)連續11年發布了中國水業政策與市場的報告,報告當中包括污水污泥等各種數據。經過猶如計算機般的縝密分析,薛濤從節能降耗空間、污水廠新增規模空間、提標改造、污泥處置四個方面,預測了污水污泥技術領域的商機。以上四項合計,估計六年內在市政污水建設領域的新增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
2016(第八屆)水業熱點論壇,薛濤將繼續解讀2016污水污泥行業的發展態勢,并作品牌榜單的發布。隨后,他將主持上海城投、北排、北控、首創、桑德、天創、中環保等企業參與的主題對話,討論“運營企業龍頭的困惑與破題”。“身兼數職”的他還將主持9月23日晚間的“藍色夜話沙龍”,張辰、唐建國、戴曉虎、杭世珺等大咖均將到場,一齊暢談產業的品牌化之道。
杭世珺:新供給時代的發展困惑和轉型升級之路
杭世珺,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原副總工程師。在“第六屆上海污泥熱點論壇”上,這位行業備受推崇的敬業模范和知名專家,曾以藍色經濟理論與生物質厭氧消化技術的結合為例,論證藍色經濟與產業結合之道,吸足眼球。
在“2015(第九屆)技術產業論壇”上,杭老師以極其精簡到位的“五點做好極致化”,讓不少觀眾由衷贊嘆。以設計機構為例,杭世珺認為,“極致化”主要包含5點因素:1.為客戶著想,想人所想、急人所急;2. 將工作做到極致:把運營的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位。對于設計單位來說,設計得很好,但運營不做好,不能算是好設計;3.要能幫助客戶解決掉難點問題;4.經濟可行;5. 有前瞻性。
此次水業熱點論壇,在9月23日上午,杭世珺老師將主持第一單元——“新供給時代的發展困惑和轉型升級之路”的活動。在9月23日晚上,杭老師還將參與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主持的“藍色夜話沙龍”,暢論產業的品牌化之路。
唐建國:用綠色循環低碳理念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
唐建國,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總工。
唐建國的演講以“懂細節、會說案例”著稱。城市內澇之際,唐老師曾做客E20環境平臺的第二期“鏗鏘三人行”活動,與杭世珺老師一起探討管網問題。當時,他的“排水管道建設維護54字真經”,朗朗上口、字字珠璣,讓現場參與者過耳難忘。
在往屆水業熱點論壇上,唐建國曾結合案例,暢談了他對污泥處置產業的思考。例如,在處置效率、能源消耗、碳足跡等方面綜合考量,如何才能達到最佳處理效果,等等。唐建國認為,“藍色思維”之下的污泥產業發展之道,應遵循以污泥體系減量為基礎,以穩定化處理為核心,以資源化利用為目標,以對外界環境影響最小為宗旨。“綠色、循環、低碳”,是做好包括城市污泥在內城市固體處理的基本原則。
9月23日上午,在水業熱點論壇的第一單元,唐建國將為大家講述“新供給思考之二——用綠色循環低碳理念處理城市固體廢棄物”。此外,唐建國還將主持論壇第二單元的活動。
戴曉虎:“資源循環”是未來污泥新技術創新的重點
戴曉虎,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作為水業熱點論壇的常客,戴曉虎老師憑借淵博的知識、寬廣的視野,備受參會者的贊譽。
對污泥處理處置的“資源化”,戴曉虎有著深入的認識與思考。他認為,我國在污泥及餐廚垃圾、城市固廢處理方面,面臨著循環經濟的挑戰。目前,國際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面:污染物富集+厭氧氨氧化,污染物富集+固氮技術。隨著“水十條”的頒布,“污泥處理處置”會成為下一輪環保發展的熱點之一。隨著處置路線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工藝組合,但各種技術路線最終需要經受環境、經濟及市場的檢驗。面臨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短缺、環境容量缺乏等問題,“資源循環”是未來新技術創新的重點;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科技投入下,相信會有一批適合中國國情的“污水污泥資源化利用新技術”進入市場。
編輯:葉馨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