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咨詢和關注黑臭底泥覆蓋和投加生物菌劑等技術,認為這些技術可以快速或階段性地解決黑臭問題,但我個人對這些技術是持否定態度的。由于歷史污染問題,我國很多城市河道的底泥問題非常突出,河道底泥覆蓋技術將進一步阻斷氧的傳輸,加速覆蓋層下淤泥的厭氧程度,而且由于缺少混合攪拌等基本反應條件,底泥覆蓋的均勻性差,在工程覆蓋后的很短時間內就可能出現局部覆蓋層破壞的現象;生物菌劑投加技術的實質是將城市水體演變為“城市污水處理廠”,治理效果依賴于盡量少的外源污染物,以及足夠多的生物量、停留時間和持續的曝氣。另外,投加到水體中的生物菌劑會根據環境條件發生變異,因此所使用生物菌劑本身是環境友好,并不能作為治理技術安全性的評價依據。
水工業市場:黑臭水體治理和維持的資金需求量大,錢從哪兒來?
孫永利: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不是單一工程,需要從多個方面開展工作,資金需求量相對較大;水體整治不是“一次性”工程,“碧水藍天”需要持續性投入。目前我國大部分地方的財政資金難以滿足黑臭水體整治的需要,因此通過引入PPP模式,吸引有一定經濟實力、具備專業技能的環保企業參與黑臭水體治理中,不僅有助于減輕城市政府的財政支付壓力,還能有效提高治理工程的運行效率。最近一段時間,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積極鼓勵PPP模式在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的推廣應用,部分城市也已經開始將PPP引入黑臭水體整治工作中,為PPP在全國的推廣應用提供了借鑒。
水工業市場:我國黑臭水體治理取得了哪些工作進展?當前仍面臨哪些難點與挑戰?
孫永利:應該說為了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進程,國家和地方已經做了大量的努力。在國家層面,為了加強對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強化公眾參與,住建部和環保部先后聯合開發了黑臭水體報送平臺、信息發布平臺、監管舉報平臺,定期向社會公布全國黑臭水體狀況和治理工作進展;地方政府也按照有關規定開展了轄區內黑臭水體的排查和識別工作,部分政府已經完成水體整治技術方案并開展了相關治理工作。
但是,由于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業務領域和管理部門多,資金需求和社會影響大,現階段仍面臨著資金、技術、商業模式等多重難題與挑戰。
首先是黑臭水體整治工作難以總體推進,很多城市存在著合流制管網改造和沿河截污工程實施難度大、污水處理廠滿負荷、污水和初期雨水收集后無法處理的問題;所需清淤量大,河道底泥無最終處置途徑;水體整治方案的系統性和針對性不足,“就河論河”的現象較為普遍,重工程治理輕水質保持的問題突出。
其次,城市水體多數屬于開放區域,其水質、水量受區域特征、環境條件、市政基礎設施完善程度等因素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維持難度;而且“黑臭”本身并不是一個科學術語,因此很難通過水質指標進行科學評估,導致后期的監管和考核難度大,PPP模式按效付費的評估機制尚不健全,政府付費的考核機制有待完善。
編輯:成苗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