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易院士回憶說:“那位Machaney教授講得很好,帶來了很多前沿的知識,1986年,我去美國開會,曾前去拜訪,那時候正值厭氧生物濾池發明不久,我與教授聊天中提到我非常想去看看厭氧生物濾池,可惜與McCarty教授不熟。沒想到非常巧合的是,這位Machaney教授居然是McCarty的老師。于是在他的引薦下促成了我與McCarty的初次會面。”當時錢易院士就即刻改簽飛機票,前往McCarty所在的城市參觀。
講起當時的感受,錢易院士如是說,那座厭氧生物濾池,是McCarty教授當年做實驗的反應器,保存了下來,一方面做個紀念,一方面用作教學實驗。這件事讓我印象深刻。后來我和McCarty教授常常碰頭,成了很好的朋友,他比我略長,Lettinga教授倒是與我同歲。
錢易院士繼續說道:“Lettinga教授謙遜低調,這點我很佩服,他發明了UASB,卻并沒有商業化,沒有申請專利、賺錢,非常高尚。Lettinga待人也非常厚道,他對中國感情非常好。我曾經登門拜訪他,并與他成為了知己。有一次聊天中他說,我很想知道中國現在在干什么?我說,我們現在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他聽后特別感興趣,覺得這個理念太了不起了。他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同,使得他很容易接受生態文明理念。”
厭氧技術,蘊含著自然智慧的污水處理主力軍
從與厭氧的初識至今,錢易院士與環保的緣分已達近六十個年頭。六十年,風雨歷滄桑,一甲子,歲月換新顏。如今的錢易院士,已將工作重心轉向了更宏觀的環境理念傳播,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文明,這些引領著中國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宏觀理念,已然成為錢院士常掛嘴邊的珠璣之詞。而厭氧技術,以其低耗能,產能和零排放,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不謀而合,深得錢易院士的認可。
“厭氧和活性污泥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耗能,還產能,這一點正是如今中國的發展所需要的。活性污泥法已經一百年,確實做了很大的貢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未來一百年,它要將主角位置讓出來,厭氧生物技術就是主角很好的承擔者,因為生態環境中厭氧生物處理隨時都在發生,它最符合自然的處理規律,不需要人為改變它。”
談及中國厭氧技術的未來,錢易院士仍有一些遺憾,當然,有遺憾,就會有期待。
“因為厭氧菌的一個大的缺點是對溫度很敏感,無論北方、南方,冬天產沼氣都很少,這是一大問題,所以我一直有一個理想,就是把厭氧沼氣池的頂部用太陽能轉換材料覆蓋,成本可能有所增加,但是可以保證利用太陽能來加熱反應器,很多人都贊成我的想法并說過要去嘗試,但目前我仍沒有等到反饋。厭氧生物處理的歷史比活性污泥還久,這項技術非常有前途。”
“厭氧非常符合和諧的理念,它不浪費資源,還能將廢物變作資源。目前中國的農村污水處理技術也面臨著革新。比如關于秸稈問題,厭氧可以作為一條出路,我們可以將農村高濃度污水、畜禽養殖業污泥和秸稈一起發酵,一方面平衡含水率,一方面產生農肥。我一直在呼吁,千萬不要照抄城市污水處理模式。農村需要肥料,需要污水,氮、磷都有用,如果像城市污水那樣集中處理,又要花錢去脫氮除磷,得不償失,所以水處理領域要更新觀念,找準技術革新的方向,大家都去鉆一些高大上的技術,其實不一定好。”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