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污水處理的衍生物,污泥問題一直是水處理行業的“痛點”。同時,伴隨水處理行業的快速發展,污泥問題也持續“發酵”,引發行業的極大關注。而各地在進行污泥處理處置工作時,常常面臨技術選擇的困惑。在4月13日第十一屆水處理行業熱點技術論壇的熱點討論環節,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偉主持,環能科技副總經理鐘曉紅、北京排水集團科技研發中心副主任張樹軍、巴安水務副總經理陳磊、蘇伊士水務工程亞洲方案技術市場經理史平就“污泥適用性技術選擇與評估”問題展開深度的交流探討。
技術選擇的原則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偉:在污泥處理技術上,國家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給了很多支持,包括水專項、863、科技支撐等各大專項都做了很多的技術研究。業內企業也都有很大的投入,不管是污泥的脫水、干化、消化、堆肥、焚燒,各種各樣的技術在國內都有研究、開發和應用,并有實際運行的案例。而對大多數城市來講,目前面臨的最大困惑就是:這么多技術該如何判別、選擇?我先談下自己的一些觀點,污泥處理處置的目標包括:保護環境:分解去除污染物,實現污泥的最小量化和安全管理;技術可靠性:系統安全、高效、可靠,實現連續穩定生產;技術先進性:技術創新,提高處理效率和效果,減少能耗物耗,降低處理成本;資源回收:轉化回收資源化產品,如發電、供熱、燃料、肥料、建材等。按照這樣的目標,污泥技術選擇應該遵循安全、可靠、先進和資源回收的原則。另外,不同地區的污泥泥質特征、地理位置、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均存在差異,污泥行業需要的不是單一技術,而是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是我對污泥處理技術選擇原則的一個理解,也請各位談談自己的觀點。
環能科技副總經理鐘曉紅:我認為無論是污水處理還是污泥處理,其實最根本的一點,還是要以環境來作評判,要把無害化、消除污染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在保證污泥無害化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考慮其資源化利用問題。有些技術過分強調資源化,誤導地方政府和企業只看到經濟效益,而不重視污泥處理處置的環境保護目標。我認為這種做法是舍本逐末。
北排集團科技研發中心副主任張樹軍:我認為應該是先考慮安全性,污泥的處理處置可以追求資源化和經濟效益,但是首先要保證不會對周邊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再者,選擇技術要避免一味追求技術先進性,而忽視技術的經濟性和可靠性。最后,污泥處理技術選擇要因地制宜,系統長遠考慮,防止盲目跟風,例如某些用地緊張的大城市適合采用焚燒工藝,但一些鄉鎮的污泥處置選擇好氧堆肥可能更適合。
巴安水務副總經理陳磊:巴安水務是一家專業從事環保能源領域的智能化服務商,并可以為客戶提供全方位技術解決方案。從企業的角度看,我們比較關注資源回收和再利用。以我們在上海投資建設的青浦區污泥干化廠項目為例,這個項目采用了我司的污泥干化協同發電技術,主要利用發電廠的蒸汽干化污泥,干化后的污泥運往發電廠與煤摻混后發電,充分達到了循環經濟的目的。而針對技術選擇的原則,我認為環境問題是最重要的,接下來才會有資源回收。
蘇伊士水務工程亞洲方案技術市場經理史平:我們一直強調處置決定處理路線,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常因為污泥的出路不清晰給技術路線選擇造成困擾。污泥首先是污染物,安全的出路應該放在第一位,技術的選擇要圍繞這一原則開展,在此基礎上如有可能再考慮資源化、提升效率,從技術層面不斷創新,但安全可靠始終是首要的。例如上海,經過幾年的實踐,確定干化焚燒無害化作為主要的處理技術路線,是現階段最適合現實情況的選擇。
政府的作用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偉:政府對污泥處理處置選用什么樣的技術是有決策權的。除此之外,在污泥適用性技術選擇過程中,政府還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巴安水務副總經理陳磊:我認為政府應該發揮三個方面的作用:第一,政府應在技術路線上對市場有所引導;第二就是費用問題,需要政府制定并落實污泥處理處置的收費政策,提供更多補貼和優惠條件;第三,監管同樣是政府需要承擔的重要職責。
環能科技副總經理鐘曉紅:我認為政府應該建立完整的技術管理體系,做好技術管理工作。當大家都一窩蜂地去搞資源化,政府應該加強引導,給出一個有指導價值的標準。另外,目前我國污泥處理市場出現了惡性低價競爭的現象,這也需要政府發揮引導和監管作用。
蘇伊士水務工程亞洲方案技術市場經理史平:污泥處理處置的產業鏈涉及到多個部門,跨越多個行業,比如水務、環衛、能源、農林,等等,單單依靠水務部門很難推動污泥的整體性、系統性的解決路徑,這是實際操作中常常遇到的一大難題,應該由政府從更高層面牽頭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專門的協調協作機制,統籌規劃,多部門參與,推動污泥產業良性發展。
北排集團科技研發中心副主任張樹軍:污泥處理處置是民生問題,是社會公益事業,政府起著引導、規范和監管等重要作用。污水處理收費了,污泥處理處置也要收費。政府如何合理收費,如何將百姓的錢用好,如何領導企業,為城市居民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的確是政府的職能所在。
企業的責任和訴求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偉:污泥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在今后很短的時間內將蓬勃發展。但是,業內企業在區域做污泥技術選擇的時候,不僅僅是要考慮賺錢,或者搶占市場份額,同時也要提負起污泥處理處置的環保責任。因為政府要管標準,管結果,政府最終要把市場的問題交給企業,也就是企業對污泥處理處置有很大的責任。那么,企業如何來行使好這個責任?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對政府又有哪些訴求?
北排集團科技研發中心副主任張樹軍:作為從事城市污泥處理處置的企業,如何實現污泥處理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是首要任務。要實現這一目標,企業要有技術、工程實施和運行管理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卻承攬了工程,在施工和運行期間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現在有些非環保領域的“有錢”企業,看到污泥處理的潛在市場,將資金盲目地投入到污泥處理行業中,忽視了污泥處理的難度和復雜性,結果有時不盡人意,工程建成后不能發揮應用的作用,這對企業和社會都有害無利。
巴安水務副總經理陳磊:我認為企業不僅要賺錢,還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特別是作為環保企業,我們所從事的是民生事業,不僅關系當代,更關系子孫后代,因此我們應該承擔環境責任,以己之長,治理污染,還人們碧水藍天。這也是巴安水務追求的和諧永續發展的價值觀。一直以來,巴安水務秉持“深耕水務事業,改善我們的環境”的理念,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中心城區分質供水(直飲水)、污泥干化協同發電、危廢處理等新興領域均有所突破,為祖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我們相信,經過我們的不斷努力,我們會成為環保事業的踐行者,社會責任的踐行者。
蘇伊士水務工程亞洲方案技術市場經理史平:作為全球領先且專門從事環境服務的公司,蘇伊士一直致力于向中國引入最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作為公用事業的一員,蘇伊士更是將社會責任視為核心使命,公司及員工積極投身于公益及社會活動,包括各種捐款、捐助、捐建活動,提供緊急救援供水,向公眾開放水廠、宣傳節約用水、推廣環保意識,等等。我們認為,社會責任是企業重要的形象指標,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可以取得社會認同感,提升企業的知名度。面對國內環保行業迅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局面,蘇伊士在一如既往地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也重視切合本地化的市場需求,借助項目契機建設高質量、有標竿意義的經典工程,以優質服務回饋社會,這也是企業社會價值的真實體現。
環能科技副總經理鐘曉紅:我認為對于污泥處理處置政府要有所作為,有所不為。也就是說,政府應該做好宏觀層面的管理工作,對污泥處理處置提出處理要求、處理標準,給予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補貼條件,激勵、引導行業以環境績效為導向健康發展。但政府不要在具體技術工藝選擇上進行干涉,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科技資源中的作用,由市場決定污泥技術的研發方向、技術路線等。也就是應該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運行機制,把市場的問題交給企業,由企業來唱主角。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各地在選擇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時,存在“低價搶標”、惡性競爭的問題。低價搶標、惡性競爭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損害了環保行業的整體利益。而且低價中標環保項目還可能在后續運營中出現問題,影響當地環境質量的改善。我認為,為了規范行業行為,維護行業間的公平競爭和正當利益,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一方面地方政府應本著對當地環境質量和人居生活環境負責的原則加強監管,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另一方面環保企業也有責任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加強自律自治。
技術評估的標準與方法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偉:針對一項技術,我們不能僅靠企業的宣傳作為選擇的依據,我們需要有科學嚴格、公正透明的評價體系和評估方法作為技術選擇的依據。令人高興的是,今年2月份,住建部和環保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污泥處理處置減排核算工作的通知》(環辦總量函[2016]391號),要求各地將污泥妥善處理處置納入城鎮污水處理減排統一監管,對各種不規范處理處置污泥的行為,扣減該部分污泥對應的城鎮污水處理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削減量,并明確了具體的計算方式及相對嚴格的懲罰措施。這樣的指標比早些年頒布的相關政策標準有效得多,能把地方政府進行污泥處理和管理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這是一項對行業非常利好的政策,給行業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政策基礎。我個人判斷,在今后兩年內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工作將會有一個大的進展,污泥行業的“春天”馬上就要到來。
巴安水務副總經理陳磊:國內的污泥處理處置往往還是以政府的要求為導向,就是政府提出這樣一個要求,然后企業要考慮怎么去配合。我們認為,各種技術最終要經受環境、經濟和市場的檢驗。政府可以加大科研經費支持力度,積極引導企業、高校和科研部門開展污泥新技術的研發。作為企業,我們會研究不同的技術,根據市場需求來選擇技術。
蘇伊士水務工程亞洲方案技術市場經理史平:現階段國內污泥領域的技術評估系統還比較粗獷,沒有充分考慮污泥性質因素的影響,同樣的技術路線針對不同性質污泥其經濟性會有比較大的不同,比如焚燒,以美國的污泥為處理對象和以國內的污泥為處理對象,經濟指標會有顯著的差異。目前市場上談論技術的經濟性時,往往忽略了污泥性質的影響,給決策者帶來了困惑。所以技術評估系統應該根據污泥的類別和性質作細化分類,避免因為評價基礎不同造成混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污泥在性質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含砂量高,有機成份低,重金屬含量高,等等,不能簡單沿用西方國家的經驗,還是要立足于污泥自身的特性,從經濟性、適應性、可靠性、處理效果以及環境影響等各方面對技術進行比較和評估。
北排集團科技研發中心副主任張樹軍:我國的污水處理是有排放標準的,有一級A,一級B,但是污泥處理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缺少明確的約束性指標。我認為針對污泥處理處置,政府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標準和管理體系。再有就是在選擇污泥技術方案時,應該從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對具體技術的適用性做出客觀的評價,使所采用的技術不僅具有良好的技術經濟性能,更應具有最佳的生態效益。
環能科技副總經理鐘曉紅:我認為在對技術進行評估時,要綜合考慮地方的財力、環境容量和環境需求,標準的制訂應因地制宜,特別是農村不能照搬城市的標準,不能貪大求洋。“十一五”期間,一些地方的鄉鎮建了很多“高大上”的處理設施,過了三五年之后去調研,發現90%的設施都在“曬太陽”,造成極大的投資浪費?;嗽S多錢,結果打了“水漂”,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采用什么樣的技術?不能一味追求高標準,應切實結合當地環境容量、環保需求,采用經濟有效、可持續運行的技術。如果是政府購買環保服務,要考慮優質優價。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偉:確實,當前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眾多,你如果不把自己說得“高大上”,你就沒機會,為此很多企業也無奈。但是我們這個行業亟需構建一個標準化的評估體系,以及公開、透明的項目評價機制,最后還需要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氛圍,來給我們這個行業以及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謝謝大家!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