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現有4萬左右的建制鎮、60萬左右的自然村,農村常駐人口超過6億。面對如此龐大群體帶來的生活污水處理壓力,《水十條》明確提出“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行農村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各地政府也絞盡腦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趟出了一條條農村治水的新路,其中有些“金點子”很是值得業內借鑒。
5月27日,主題為“探尋農村治水新藍海”的2016第二屆環境施治論壇將在江蘇宜興舉行。屆時,我們的論壇將為大家分享與剖析更多的農村治水典型案例,敬請關注。
珠海斗門:污水處理模式因地制宜
投資3.12億元探索PPP模式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近年來加強政策引導,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技術解決農村污水處理難題。同時,通過PPP集資模式破解資金瓶頸,實現農村環境整治全覆蓋。如今的斗門區居民享受著干凈整潔的村莊環境,告別了“守著一條被污染的黑臭河水生活”的日子。
2012年11月,珠海市出臺了《關于創建幸福村居的決定》。珠海全市共有120余條行政村,101條都在斗門,斗門當仁不讓地成了珠海開展“幸福村居”建設的一個樣板。按照“清風藍天、清水綠地、清潔城鄉”的要求,斗門制定了符合農村實際的環境整治實施建設方案,其中包括:到2016年,農村垃圾處理率達到95%以上,農村污水能得到有效處理,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合格率達到95%,環境整治覆蓋率達到100%。
“在農村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和在城市有很大不同,特別是在斗門,很多鄉村都是河道密布。所以,實施方案既需要針對水鄉的特點,也要解決一部分村與村之間相距遙遠的問題。”來自珠海市名門水質凈化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彭尹明介紹說,斗門把污水處理系統融入濕地生態園,既有凈化水質的功能,又有景觀、休閑功能。公園建好之后,周邊的居民發現不僅沒有異味,還多了一個休閑去處,都非常高興。
從2012年開始,名門公司便作為主要的施工方和運營方承接了斗門區的農村污水處理項目。截至目前,共完成了斗門5個鎮11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處理規模從50立方/天到1300立方/天,跨度之大也足見處理方式的復雜多樣。
斗門區環境保護局局長吳光藝評價說,斗門農村治水方式的最大優點在于,能夠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村居的特點實行不同的解決方案。很多處理設施占地很小,花錢不多,對村民的影響也不大,但是卻實實在在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環境。
例如沖口村污水處理站,占地僅有200平方米,采用的是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的“預處理+生物滲透+景觀濕地”方式——不需要封閉廠房、大型機器,只需一個蓄水池、幾個大鐵皮箱和一片沙地就夠了。所以這種方式能被普遍采用,使得很多污水處理現場不但不臟不臭,甚至還如公園一般環境優美。
工作人員充分運用“互聯網+”的理念,搭建起污水集中運營、集中監控、集中管理的互聯網操作平臺。有利于及時收集分析運營管理數據,也有利于環保職能部門集中監管、提高效率。工作人員不需要現場值守,只需要通過大屏幕或者點擊手機客戶端,就能實時監控處理廠的運行情況和進行遠程調控,至少可以節省70%的人工成本,每噸污水可以節省處理成本0.7元左右。這套“農村污水處理廣域網運營監控系統”也已經于2015年6月16日在全國率先正式啟動。
面對依靠財政投入難以在2015年底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的情況,2015年斗門區轉變思路,積極對接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出臺的PPP相關政策文件,做出投資3.12億元、采用PPP推進斗門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的重要決策,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在浙江省內還未有先例借鑒的情況下,斗門區主要領導親自協調、督促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PPP項目采購工作。同時聘請了省級評審專家、有相似PPP項目采購操作經驗的專業律師顧問團隊和經驗豐富的采購代理機構,對項目進行層層嚴格把關。
目前,斗門全區125個行政村(居委會)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中,共完工75個。其中需建設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78個村居已完工28個,正在建設50個(實施PPP項目的30個村居已陸續進場施工);需建設接駁管網至城鎮污水處理廠的47個村居,已完工41個,未完成6個,圓滿完成目標指日可待。
詳情點擊:http://www.sf850.com/news/240267.html
寧波寧海:4G網絡+物聯網
“千里眼”緊盯農村治水
“寧東村正常、東山村正常、賴家村正常……”日前,在寧波寧海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長效運維中心,工作人員李師傅正通過遠程監控電腦與實時監控顯示屏查看遠在“千里之外”的村莊污水處理終端池的運作情況,“一旦處理終端有異常,系統就會報警提示。”李師傅說的這個系統,就是寧海利用物聯網云技術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進行遠程監控、管理并實現指令傳輸的運行管理系統,在全市率先走出“智慧治污”的新路子。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分建七分管,目前該系統已對寧海28個村的生活污水處置和排放情況實施遠程監測。”寧海縣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監管點的增加,該系統將真正成為監控寧海農村污水治理成效的“千里眼”。
與以往在工業廢水排污口安裝的監控探頭不同,該系統主要是通過4G網絡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站點安裝了包括監控探頭、流量計、簽到設備等一整套網絡設備,對全縣各村污水處理終端出水情況進行抓拍、對污水流量進行統計、對相關運維人員進行考勤。
“以往我們只能采取老辦法,人工巡查。耗時長不說,還效率低下,不能及時發現問題。”該縣農辦工作人員介紹,采用物聯網技術實施遠程監控后,在監控管理中心,2名專業環保人員通過網絡或者手機APP進行智能化的遠程線上監控,就能掌握全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污水濃度、流量、水位等實時數據。一旦數據異常,系統就會報警提示,值班人員可以第一時間聯系維護人員到現場檢測。
據了解,該運行系統前期已投入100余萬元,委托第三方進行日常管理,力爭到今年底,將日處理能力30噸以上的污水處理項目都納入智慧化管理。
詳情點擊:http://www.sf850.com/news/240277.html
陜西渭南:探索“柔性治水”新思路
恢復鄉村澇池 聯通農村水系
近年來,陜西積極探索綜合統籌的“柔性治水”思路,從養護河流、恢復澇池、建設海綿城市等舉措入手,讓水網相連、水系相通、水脈相承,實現了聚水、引水、泄洪、蓄洪、抗旱相統一。特別是恢復鄉村澇池、聯通農村水系的農村治水方式,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認可。
如今,看著澇池邊近百歲的桑樹吐出新綠,渭南澄城縣趙莊鎮黨家莊村的村民楊文學想起了兒時的場景:一汪碧水,能引水澆地,引牛解渴,還能戲水游泳。他說:“這兩年村里的澇池復建修好了,村民們又在三棵老樹周邊新栽了櫻花樹、柳樹。澇池就是農民們最美的鄉愁記憶啊。”
澇池,一般建在村莊的最低處,多數為常年積水自然形成的土池或皮塘。陜西省水利廳副巡視員馬景國說,多年來由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關中地區的絕大多數澇池成為垃圾填埋場,淤積嚴重、庫容銳減,基本喪失了蓄滯洪水的作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柔性治水認識的深化,群眾希望復建澇池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澇池進行了清淤挖深及邊坡整修和綠化,恢復了蓄滯內澇、美化環境的功能,改善了區域小氣候,農村人居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在渭南市臨渭區,通過水利部門的引導扶持,作為小水利“鼻祖”的澇池正在大規模復建,目前已有300多村莊列入了計劃。記者在該區向陽街辦新莊村﹑下邽鎮牛角廟村等看到,許多新建復建的澇池已經投入使用,發揮著調蓄水源﹑蓄洪滯洪的作用。
像澇池一樣,渭河沿岸濕地隨處可見,水泊、水泡星羅棋布。陜西關中罕見的黑翅鳶﹑疣鼻天鵝等珍貴水鳥就多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陜西省水利廳農水處處長白鵬翔說,對澇池的重視是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體現。“一些大型水利工程與農村澇池的聯通,帶來了更多的用水便利,陜西農村水系更加自然和諧。”
詳情點擊:http://www.sf850.com/news/240266.html
寧波北侖:農村治水“規劃全覆蓋”
沿河截污+就地生態化處理
“天氣馬上熱起來,早一天接入管網,村子就能早些清爽起來。”近日,在浙江寧波北侖小港街道姚張村農村污水治理工程現場,工人正在加班加點趕工。姚張村村支書應靜江介紹,村里的農村污水治理早幾年就開始施工,但部分村民存在抵觸情緒,不愿意配合。“接入管網后,污水不再直排路面,村里整潔多了,這不,今年初街道又請回施工隊,做好最后一批管網接入工作。”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一直是“五水共治”的難中之難。從2011年開始,北侖突出全域規劃,因地制宜選擇治污模式,將全區規劃保留的147個村全部納入農村污水治理范疇,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規劃全覆蓋”。根據現有管網分布和村落分布,城中村、園中村等人口、建筑密集的區域,以沿河截污為主,集中將河道兩側排污口截流后,直接納入城市污水管網;平原村莊以接戶納管為主,挨家挨戶收集污水,就近納入城市污水管網;偏遠山區村莊以終端處理為主,將農戶污水接戶收集后,通過建立終端處理池就地作生態化處理。
春曉街道海口社黨支部書記王春明最近為社里污水治理的事情已經和街道討論了許多次。他介紹,由于村里有搬遷的可能,農村污水治理最初沒有把該社納入計劃之內,但是村民主動要求治理的呼聲越來越高。“夏天馬上到了,生活污水直排,影響村里的衛生環境,大家希望能早點接入管網。現在街道已經有了初步計劃,村民們知道后都挺開心。”
詳情點擊:http://www.sf850.com/news/240347.html
廣東番禺:系統調研得出“四點建議”
因地制宜處理農村生活污水
廣東番禺的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呈不斷增加趨勢,由于目前大多數農村都沒有排道和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率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隨意排放直接進入河流或排出室外空地后任意滲入地下,少部分經化糞池簡單處理后滲入地下,嚴重污染了水體。一直調研此問題的致公黨番禺總支委員陳健洪、向明,在系統考察了番禺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后,提出了四點建議。
陳健洪、向明分析了導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的原因,主要有:大部分的村莊缺少排水渠道或污水處理系統等設備,導致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大部分村民環保意識薄弱,對生活污水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這是導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的原因之一。村鎮經濟力量較為薄弱,政府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投入較少。鄉村的環境保護機構不健全,缺乏專業的環保人才。生活污水的治理工藝推廣困難。農村的外來人口也使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壓力加大。
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陳健洪、向明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村莊排水制度的選擇和排水管網的建設質量,直接影響生活污水收集率、處理設施的運行效果和投資的經濟性,其選擇應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條件、所處區位、人口規模、自然地理條件、居民生活習慣、原有排水設施以及污水處理等因素綜合考慮后確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應因地制宜選擇污水處理模式和處理技術。
二、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政府要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和廣泛通過電視、廣播等多種形式將環保宣傳深入到農村、社區甚至每一個農民家庭,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三、健全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各村應統一建立環保站點,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負責轄區環境保護的監督和管理。
四、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污水處理專業人才隊伍,讓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理論技術能和地方的具體情況相結合,科學地制定村莊排水制度并進行排水管網的建設。
詳情點擊:http://www.sf850.com/news/240279.html
2016(第二屆)環境施治論壇將主題“探尋農村治水新藍海”,聚焦農村污水處理市場,聚集行業權威專家、領先企業代表,共同探討,政策方向、商業模式、技術創新等話題。更多優秀企業經典案例分享,精彩值得期待。論壇將于5月27日,在江蘇宜興宜興賓館宜興廳舉辦,歡迎報名參加。
報名熱線:黃先生 13141454809;010-88480403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