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能引發全國關注的現象級新聞大多與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相關,這兩天火爆朋友圈和主流媒體的“拆墻”政策正是如此。筆者并非市政管理領域的專業人士,本無意也無資格參與這一政策是是非非的大論戰,但細細了解和觀察下來,此事實際也與環保相關,加上心中也涌起些個人的想法,因而有了付諸文字的沖動。既如此,就以這樣一篇不嚴肅不專業的小文記錄些個人關于“墻”的胡思亂想,想到哪寫到哪,其中夾帶各種瞎扯和私貨,用郭德綱的話說:說得不好,您湊合看。
城市與鄉村:留不下的和回不去的
約八千字的《若干意見》是時隔37年重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配套文件,該政策被認為是我國城市發展重心由“城鎮化運動”向“重視城市規劃和管理”的轉變開端。文本中給出了關于城市發展的美好目標,但若將這一目標與近期各類回鄉見聞以及關于鄉村衰落的討論一起看,則讓人感到唏噓不已。過年期間一條熱點新聞“城市女逃離農村”雖已被證實炒作。但中國城鄉文化、物質生活、與資源分配的割裂,并且裂痕逐漸加大卻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事實。而在這二元分割的社會中存在著的大量畢業生、農民工等往返于城鄉的人群正是這種心理割裂的最大承受者,他們面臨的留不下、回不去、歸屬感缺失的困境也正是中國社會城鄉矛盾的鮮活體現。
業主意識與公民意識:拆掉墻,建什么
公民意識在中國是一個不太常被提及和討論的詞匯。缺乏公民意識也是不少老外對中國的印象。筆者認為這樣的印象對也不對,事實上,在圍墻圍起來的小區中就有著最簡單的公民社會:物業收取費用(稅收)進行社區的管理和維護,并進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公開(公示),業主通過會議對一些大事進行表決(投票)…而這個微縮的公民社會就是中國普通市民實踐公民責權利的最好舞臺。實際上,相當比例的市民并不太缺乏業主意識,主動關注和監督生活環境中違法事件的朝陽大媽就是最好例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業主意識和公民意識卻也不能完全等同。其中的區別是,業主面對的物業公司并不是一個威權統治的主體,而是一個服務的主體,但公民面對的是…,在現有制度之下并不能十分有效而順暢的參與治理過程和實施監督。因此在圍墻拆除,更多業主空間變為公民公共空間之后,如何在業主身份弱化的同時加強公民身份的認同,讓市民參與到公民事務中來,是需要解決的重要社會問題。
城市的陰暗面:開放的潛在問題
安全問題是開放小區政策的反對者的最主要的論點之一。這并不是不必要的擔憂,在不少社區開放的發達國家,犯罪率居高不下已是城市痼疾。在腐國生活過的筆者深有體會,絕大多數光鮮亮麗的國際都市都有著一兩個晚上千萬不能去的街區…..中國目前絕大部分城市治安都算得上能給人安全感,雖不能將此完全歸功于小區的圍墻,但無可否認其一定是其中因素之一。如何維持這份安全感將是逐漸開放小區的過程中的巨大考驗。
此外,開放小區的另一個潛在問題是道德的貶降風險。“貶降”是一個語言學上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中性或褒義的詞匯一旦被貶義地使用,就會逐漸變為貶義詞的過程(想想“小姐”)。在公共事務中往往也會出現類似的困境,一個體系能在一群“好人”中創造價值,使所有人獲利,但一旦有一個“壞人”這個體系就會全面的崩塌。如免費借用的雨傘,如排隊,一旦有人出于私利破壞規則,這一模式就會迅速瓦解(筆者認為這一現象正是許多發達國家的小社會中常見的互惠舉措難以在中國推廣的原因)。事實上,在很多管理水平比較高的高檔小區,就有許多為業主創造便利的公益設施,比如公共的兒童活動中心,公共的鍛煉設施,免費飲水處等。在這樣一個公交車上的救生錘被偷盜都防不勝防的國家,不能不說擋住破壞者的圍墻是這些設施的有效運營的必要條件。
在此情況之下,不由得讓人擔心開放這些小區之后,或者哪怕是不再新建封閉式小區,那些體現物業管理附加價值的小眾福利是否還能存在。
市場滲透:環保企業的機遇
嗯…作為行業研究從業者,一個新政策,照例要談談對產業帶來的發展機遇。《若干意見》論述的9大塊中的第7點,營造城市宜居環境部分中,提到了不少與環保相關的思路和規劃。這對環保行業是利好嗎?當然是利好,海綿城市、城市水體治理、生態修復、中水回用、智慧城市、垃圾分類等已經大熱的新興子領域從城市建設的角度再次被提出和強調,但由于沒有太多的實施細節,其實也沒有什么太多可說的。
筆者想從另一個角度——市政服務的市場化來做一些簡要分析。實際上,作為最微小的市政管理單元,小區也承擔了一部分環保服務供給的功能,如垃圾收集和一部分資源回收等,而小區的封閉化管理使得市場分割得細碎不堪,市場化的專業環保公司很難涉足其中進行統一的服務。正如我國農田被分割而不能像美國一樣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的耕種一般。如果圍墻拆除,小區不再封閉,甚至一部分小區空間變為公共的市政空間,專業環保服務公司的進入門檻則可大大降低。如果政府也愿意讓渡出相關的管理工作給環保公司,則如許多歐美國家一般,環境服務公司建立統一、高效連接的服務網絡直接接觸千家萬戶提供服務的日子將不再遙遠。海綿城市建設如此,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如此,餐廚垃圾處理處置也如此。
不可說之墻:不可說不可說
正如著名馬后炮節目《鏘鏘三人行》最近一期節目嘉賓所說:“這件事最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先有政策出來再有討論,而不是先討論再出政策。”先弄出來再說,不行再調整和修正似乎已經成了很多政策出臺的慣有思路,于是在各行各業出現了不少讓從業人員無奈和無語的脫離實際的政策和法規。本文討論的“墻”在此處又是一個絕佳的隱喻,就像X晚一樣,縱使全國人民感到反感,某媒體依然能說圓滿成功和廣受好評,某人依然能拍著胸脯自信地給滿分,好似民意的說與聽之間隔了一堵透明的墻…或許最該早點拆的應該是這一堵吧?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