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進入職場以后,有一個逐漸修煉提升職業化水平的過程,而在此期間,迷茫、消沉、焦慮、亢奮、懷疑等等各種動蕩狀態間或有之。此外,按照馬斯洛理論,大家都有個從滿足溫飽需求走向追逐個人成就感的過程,首先解決當期之急迫是一個人的本能,然而這個本能卻未必會導向明智的判斷。對一個個人而言,有一句名言對于年輕人面臨每個職業選擇節點時都值得謹記:“值錢比賺錢更重要。”在這個貨幣超發的時代,這點更加重要。
正因為如此,對職業發展規律有個更長遠的認識,在個人面臨選擇時有個更有遠見的評價準則,在個人能力培養上有個更長期的規劃,在做候鳥(更頻繁的跳槽)還是打井(相對穩定在某一公司)的選擇上更明智的安排,對最終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兩個人生節點的達成,就變得十分重要。
今天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太強很累,其實不強更累”。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卻一定很輕松。然而,輕松的當下會有未來的無聊或磨難來報償。俗話說人要活在當下,本質上卻是在未來的今日,因為持續的幸福感的基礎是對未來前途穩定增長的預期。做到“強”確實需要不懈的努力,而本文中說到的“玩”,是為了在職場上做到“強”之外,還要做到“有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潛力。
本文整理自我(薛濤,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在公司年會發言,希望結合自身二十年在個人職業體驗和組織管理上的實踐,能告訴每一位年輕人,如何能夠更好的抓住在一個成長的組織中的同步發展機會,伴隨著個人能力的增長,跟上組織發展的步伐。本文上半部分重點從個人發展講起,下半部分則更多著眼于組織需求中的個人發展。
一、將、俠、王,職場上的“兵”將成為誰?
傳統職場,小兵總會成為將、俠、王中的一種,而新合伙人時代,卻給出了另一個獨特的選擇。
(一)傳統成長路徑之“將”、“俠”、“王”
“將”、“俠”、“王”來形容個人職業成長方向的三個常見選擇。初入職場,大家都是戰場“小兵”。當隨著個人職業能力的提高,當然也考慮其選擇的工作的性質,就會出現典型的三種方向的選擇:
1、將:這屬于大部分人的選擇,在一家具有一定層級的“單位”,期初每個新人都會處于完全被管理的位置,伴隨著能力和經驗的逐年增長,部分人才被提拔,從小將到中將到大將。管理能力是在這個方向上很重要的職場能力要求,如果缺乏會制約他的職級的提高,即便是工作性質相對單純的技術人員(比如科研人員和工程師),作將的管理能力這方面也往往會有助于其職業發展。
2、俠:如果這位小兵進入咨詢、律師、金融投資等傳統“合伙制”機構,也包括某種流動性很大的銷售職業,他有很大概率啟動了“俠”的職場生存模式。在這個模式里,主要講過硬的專業技能,口頭表達、機會識別撲捉和廣泛的社會網絡關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反而相對不突出。
3、王:創業之路是一條艱辛的道路,甚至說“一將成王萬骨枯”。成功概率低,對選擇這個方向的人,需要有驚人的毅力、野心和不服輸的精神,有敏銳的洞察力,有領袖的風范和責任感,還需要很大程度的運氣。環保界有名的王,無論是湘軍二文、彌勒彼得、不死之小青鳥還是才子國棟,哪一個不都是在戰場上浴火而來,哪一個不都具備著敏銳的嗅覺、極強的野心和無比堅強的神經。
(二)新型合伙人之封侯機制出現
俠是一種相對特殊的職業類型,而能謀王者,則更是小眾。那么,在漫漫職場蕓蕓眾生中,大部分人從大學進入工作崗位,其中表現優秀的會知覺或不知覺的從兵走向小將或者中將、大將。然而,伴隨著個人的能力增長和社會資源的豐富,在這個階段,馬斯洛理論的高階訴求則將發揮更強的作用:在職場上必然會出現即使已經成為大將,能力施展空間和個人成就感胃口依然無法滿足的情況;或者,更常見的,公司的發展所得到的收益,過于集中在王上,大將心態不平衡的情況將屢屢出現,這是我們看到很多骨干跳槽或者另起爐灶、甚至導致公司分裂的主因,影響了公司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即便沒有將的離開,由于傳統王將機制未能發揮將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只靠一個王來決定公司發展方向,存在決策風險和發展瓶頸。
E20較早在環保圈內施行的新型合伙人制度,也是順應時代潮流,恰恰為了解決上述矛盾。我們可以將這類合伙人看成大將的升級版---“諸侯”。諸侯角色介于將和王之間,分享股權和收益,有高度的管理自治權,有與王共享的相對平等的決策權,也能激發合伙人團隊的創業激情、優勢互補、智慧迭代和創造力。所以,隨著公司競爭的升級和管理創新,新型合伙人制度為新人在職場方向上,帶來了第四種更合理的選擇——“侯”。
二、專業技能&管理能力,哪一個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兵”要求重點是戰斗技能,“將”要求重點帶兵打仗的能力,專業知識是一個“兵”必備的基本素質,而管理能力卻是成為一個“將”的標配。
(一)知識只是敲門磚,專業其實是執念
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因此我們努力讀書,本科、碩士甚至博士一路披荊斬棘,努力前行,為了職場的敲門磚而努力奮斗。然而,當我們滿心歡喜的拿著滿載榮譽的證書,進入職場時,才發現一場戰役剛剛打響。
專業知識是我們進入職場的一項必備本能,是標配,卻未必是剛需。總是困惑自己的工作好像丟失了專業,是我觀察很多新入職人員在心靈掙扎多年后才能擺脫的困惑之一,尤其是對于科技研發類的碩士以上畢業生而言,這種專業執念現象更加明顯。其實,在大部分情況下,社會上存在的工作需求并不需要那么多純粹的專業技術人員,而在一生的職業發展中,選擇與大學所學的專業漸行漸遠也是很常見的現象,尤其是環保這類偏重應用型的領域。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