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億人的肺被污染,21.8萬平方公里能見度降低······中國的霾自2010年起就已驚動世界,有軍事專家說北京的霾能防導彈,美國《紐約時報》都評論中國除霾至少要幾十年······然而,一場大風就“呼呼”地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價值上千萬的幾百輛除霾車同時行動也抵不過一夜冬風的效果,“等風來”成為北京、京津冀乃至整個北方的冬季除霾標配口號。“我們投資和治理有時不如一場風,那這場風是誰創造的價值呢?”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對此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世界上大部分的價值并不是人的勞動創造的,實際上是自然界的聲、光、電等自然物質創造的價值。例如,石油,現在全球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有燃料、醫藥等多種價值,這都是人類賦予的嗎?沒有大自然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孕育,談何價值?”
在E20環境平臺的2015(第九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傅濤就已提出了“產業生態化”的思考,未來環境產業系統將如同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一樣,成為各環節相生相成的循環體系,遵循大自然的循環規律,并能融入其中。在產業生態化中,未來,環保企業的大部分價值來源并不是靠組合勞動,“只有工業時代的封閉思維,才認為只有勞動創造價值。”傅濤表示,“實際上很多的價值并不是勞動創造的,比如我們說治理北京的霧霾,我們投資和治理有時不如一場風,我的觀點——大部分的價值是生態價值。”
生態化將是環境產業未來發展不可回避的大趨勢。“在生態文明生態體系之下,大部分價值是生態產生的,人的勞動只不過是跑馬圈地,是一個通道;所以在生態文明之下,公司的價值在于占有通道。”傅濤預言,環境產業必然是生態文明的起點。
那么,走向生態化,環保企業當如何發展?傅濤認為:“好公司的特點是連接價值而不僅僅是創造價值。”
產業生態化,資源將在產業鏈中循環流轉,在一個環節利用結束后都會有下一個環節來承接,“企業的最高境界是把自然的資源鏈接起來,成為入口。”傅濤進一步闡述,未來環保領域企業要生存,要構架好商業模式,首先要注意自己在產業鏈上的位置,還要注意是否有集聚力量的“利潤池”,同時不可忽略“價值流”,“價值流相當于錢。企業鏈接起自然的資源成為入口,但是入口沒有流量進來怎么辦?價值是以資本為標準的,如果你沒有導入,實際上就沒有價值。這就像一條河,你站在一個很好的位置上,如果河里沒有水,河水干了,那就是沒有價值。”
所以,好公司不僅要將“自然的資源”這種自然界創造的價值在產業鏈中找到相互關聯的兩個環節,鏈接起來,還要將金融資本這種催化劑導入其中,助推其流轉形成價值流,從而讓企業獲得發展、壯大,這就是“好公司的特點是鏈接價值而不僅僅是創造價值”,即企業并沒有太多地自己創造價值,而是靠鏈接價值發展壯大。
編輯:任萌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