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是中國環保產業起根發苗的地方,有30多年的環保產業發展歷史。作為中國第一代環保企業誕生的搖籃,宜興被稱為“環保之鄉”。這里不僅見證了中國環保產業的歷程,也深深影響了很多環保企業的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宜興環保產業能否二次崛起,并再創輝煌?
10月29日,由中宜E20環境醫院、E20環境平臺聯合主辦的創業創新環保產業的精神之旅暨“我是環境人,我為自己代言”的主題活動中,開展了一場 “宜興環保產業能否二次崛起?”的主題對話。現場邀請到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凱軍,宜興市市委常委、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以及宜興優秀企業家代表:鵬鷂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洪春,凌志環保集團董事長凌建軍,江蘇菲力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邵焜琨。主持人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成衛東說,這些宜興環保企業家代表是第一代、1.5代、第二代的代表,也是宜興環保企業老、中、青三代的聚會,大家一起探討宜興環保產業二次崛起之路。做環保產業除了有精神支撐,還要有思想的碰撞和戰略的選擇,這場對話實際上是一場思想的盛宴。
以下為現場對話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宜興環保產業的昨天、今天、明天
成衛東:今年 9月15日,在宜興舉辦的《環境人》首刊預發布會上,很多企業家都信心滿滿,認為宜興環保企業可以崛起,那么宜興環保產業的出路在哪里?企業又該怎么做?
首先請各位談談心目中宜興環保產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朱旭峰:未來要將宜興環境人的精神發揚光大,協同發展
朱旭峰:宜興環保產業的昨天也是中國整個社會變革的昨天,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一直不夠完善,中國的環保產業起根發苗于宜興,宜興也被稱為“環保之鄉”。但我認為宜興環保產業是在一個不健康的環境中成長的。
今天隨著生態體系的改革,宜興的環保產業又發出了新芽。今天的宜興環保產業正處在成長階段,對于宜興環保產業的明天我充滿信心,充滿期待。所以隨著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宜興環保企業特別是一代、二代的環境人,要共同努力,只要依照環境人的精神,并將這種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大家共同建立一個協同合作的體系,成為一個整體。
王洪春:未來宜興環保企業將數量少、質量高
王洪春:昨天的宜興環保產業進入門檻很低,但是真正想做好很難,宜興為什么大部分環保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就是因為行業進入門檻低,但是又很難做大,不能批量化生產。一個企業發展重要的關鍵因素是要創新,更重要的因素是要有平臺,宜興環保產業的平臺太小。宜興環保產業是最有活力的、最有生機的產業,而且宜興環保產業有最聰明的、最刻苦的從業者,最終這個產業肯定會變好。相信未來也會誕生某一個細分領域的小巨人公司,也會出現一些大的公司,因為宜興環保產業有很大的產業鏈,一些公司可能會通過兼并重組成為大的公司,最后成為一批上市公司。總體上,我認為宜興環保企業數量會少,質量會高。我相信宜興環保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王凱軍:有品牌和商譽是宜興環保企業的發展方向之一
王凱軍:過去我只認識宜興的企業家個人,甚至記不住企業的名字,現在我知道朱旭峰主任和環科園。那么今后,要有品牌和商譽,這是宜興環保企業的發展方向之一。
凌建軍:宜興環保企業應該跳出去發展
凌建軍:在宜興很多環保企業都是白手起家的,我們以前就是自己跑業務公關,是在宜興本地做競爭。從1998年開始,宜興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慘烈。這兩年來,我感覺到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再只是來自宜興,而是來自北京或者是其他地方。宜興環保企業的成長從粗放化,到現在的精細化,不斷引進韓國、日本等國際先進技術。我認為,宜興環保人必須要成長,也必然會成長。宜興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偉大的人物,只有宜興人跳出去發展才會發展的更快,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憑借宜興人的聰明智慧走向更大的舞臺,做更優秀的企業,做大做強的企業。
邵焜琨:宜興環保人在未來一定還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邵焜琨:我用三首詩來總結宜興的過去、今天和未來。過去,我回國以后跟爸爸講,宜興環保產業可以用《七步詩》來形容:“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是我剛回國的時候作為環二代對宜興環保產業的感覺。但是到后來我換了一首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宜興環境人不應該妄自菲薄,應該有自信,我們的父輩用他們的脊梁撐起了中國環保產業過去的30年,我相信宜興環保人在未來環保產業發展中一定還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最后一首詩是我自己寫的,“策馬揚鞭逐夢首,指引江山未可知。”目前,宜興的環二代都成為了很好的朋友,不僅是朋友也是兄弟,我相信宜興環保企業一定會創造一個共贏的產業環境。
宜興環保企業如何應對新的挑戰?
成衛東:現在環保更傾向于效果導向、質量導向,市場前景很好,但同時我們也面臨很多新的情況。比如說資本的介入,野蠻人的沖擊。在這么復雜的情況下,宜興環保企業應該如何應對,怎樣崛起,將會碰到哪些困難?怎么去克服?
邵焜琨:堅守宜興精神,成就更偉大的夢想
邵焜琨:宜興環境人精神有兩個關鍵詞:第一個是“工匠”精神,不忘初心。第二是“草莽”精神。我認為我們宜興環保產業有非常突出的特點,宜興環保產業的發展不僅是一個夢想,更是一種情懷。宜興很多環保企業在發展中,不僅是為了金錢,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夢想,是一種使命感的延續,這種延續讓我們瘋狂的付出,希望為身邊的人創造財富,改變社會,我覺得這是宜興環境人精神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現在比較受關注的“互聯網+”概念,既然有“+”就是落眼于宜興制造業的基礎,這也是宜興區域發展的優勢。
成衛東:2012年我來宜興,跟邵焜琨接觸,他剛留學回來接手爸爸的生意。他的想法,我認為代表了年輕企二代的未來,相信宜興的未來一定會更好。宜興環保產業要二次崛起,宜興環二代在崛起中會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邵焜琨:我認為宜興環二代可能更多起到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父輩和前輩們為我們打下了一片江山,讓宜興環保產業美名遠揚。另外我們總希望讓客戶看到宜興環保產業在發生改變。但過去大家會覺得作為傳統制造業,可能宜興環保企業還不夠開放,要與資本嫁接還有一定距離,但是借著這樣的一個轉變,從1.5代開始到二代將會有一個良性的轉變。
凌建軍:有情懷,更要堅持
凌建軍:這么多年走過來,宜興的每個環保企業都想做大做強。我認為政府的引導很關鍵,宜興環保企業發展要更多向人才傾斜,當然這一過程中壓力會很大,企業未來的發展,更應該走出去。宜興受地域的影響,人才方面是弱勢,但不一定把工作只放在宜興,我們也可以放在北京,宜興環保企業家呀走向更大的舞臺,要做大做強,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解脫。未來發展要有情懷,更要要堅持,明天的宜興一定會更好。
王凱軍:對的模式很關鍵
王凱軍:關鍵宜興企業家要有自己的定位和想法,像一些互聯網企業,“小米”最開始雷軍做軟件,到了制造業以后,五年市值一千億美元。這就是找到了好的發展模式。
成衛東:上個月采訪博天環境趙總,當時談到兩個模式,一個是小米模式,一個是蘋果模式,包括趙總現在做的手環,都在按照蘋果的模式在做,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人工做最好的東西,讓高端消費者去購買。但是小米走了另外一條路,不是蘋果模式,做互聯網+,用新的商業模式在做,掙互聯網和軟件的錢。
王洪春:宜興環保產業要發展首先要找到平臺
王洪春:宜興環保產業要發展首先要找到平臺,宜興現在大部分是小平臺,如果還按目前的做法做的話,會做的很慢。如果想做大,沒大平臺是不行的。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當時在上海不回來的話,可能我發展的會更好。平臺指兩種,一個是公司的平臺,一個是外部的平臺。未來宜興環保產業的發展,也是宜興企業家精神的一種蛻變。
朱旭峰:宜興環保產業的崛起,需要企業家思想的轉型
朱旭峰:宜興環保產業的崛起,首先應該從思想轉型開始,特別是環保企業家的思想轉型。我說對環保又愛又恨,其實是針對宜興環保企業家本身,我很愛你們,也很恨你們。恨的深,愛的越深,愛的死去活來。我和宜興企業家近距離接觸交流后,感覺到這些企業家很聰明,但是有的時候太聰明;也很精明,但有的時候太精明。所以宜興環保企業要改良。
第二要重構。今天探討宜興環保產業的崛起,我覺得是一件好事。首先要解決宜興環境人的崛起,宜興的環保產業是“近親繁殖”的結果,所以是自己內部的競爭。
宜興過去幾十年的環保產業一直在徘徊,實際上核心問題是思想。今天可能非宜興的專家和企業家都在這里,宜興人才輩出,出了很多專家教授,但是我認為宜興的發展環境太安逸。剛才凌建軍講的,我也贊同。在宜興能混下去的人都留在宜興,在宜興混不下去的就離開宜興,一不小心就混出個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徐悲鴻就是先到上海,再到法國,然后成為了大畫家、大藝術家。所以宜興一定要改良,宜興人不缺智慧,需要把外來資源整合起來。
宜興的環保產業不完全是宜興人在做,宜興環保企業的優勢在哪里?我認為,原來宜興環保產業融不下去外面的要素,外面的要素到宜興不會健康生長。
但可喜的是,我看到了轉型,大家在協同合作,看到企二代不僅有世界眼光、國際思維,也團結在一起。宜興環保企業的格局要放大,優勢也要發揚。這其中,宜興企業家的格局更應放大,一種是雜交,轉基因,還有一種是嫁接。我們宜興有很多畫家,現在北京都有工作室,但根在宜興。我在徐悲鴻家鄉待了很多年,徐悲鴻的兒子跟我說,“北京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小孩做大畫家,都來找我。宜興出了那么多文人、藝術家,是不是能把孩子送到宜興待一段時間?”一方面我們要到北京去學習。另一方面,我們要把環保資源引進到宜興來發展。
宜興環保產業不僅代表宜興,也要代表整個環保產業,甚至走向國際。因此我們要思想轉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格局要大,胸襟要寬。
成衛東:思想的碰撞會讓宜興環保產業更好確定方向
成衛東:通過討論,在座企業家也基本達成幾個共識:
1、要做大做強,首先思想上要有所轉變,尤其是宜興環保企業家更要做到思想轉變。
2、要不斷走出去,同時也要積極引進來。要善于借助外部平臺。
3、堅持追求極致化的精神。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樣才會有好的平臺,這就是宜興環保產業的未來和出路。
由于時間的原因,對話內容雖然沒有涉及到具體的商業模式,但是這樣的對話是思想的對話,思想能夠達成一致就找到了方向,未來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在前進,宜興就有可能有美好的未來。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