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來最強暴雨,導致79人遇難,市內發生嚴重內澇,“7.21”事件也成為全國代表性暴雨事件。此后,南寧的“5.13”事件、濟南的“7.18”事件等一系列暴雨事件,都給人們留下了這樣一個深刻印象——完全浸沒在雨水中的小汽車以及像海一樣的城市。
根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發布的中國2013年全年洪澇災害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洪澇災害受災人口1.2億人,因災死亡 774人,其中因強降雨造成的死亡人數占比達72%;造成房屋倒塌 53 萬間,直接經濟損失3146 億元。
內澇災害以及干旱等極端天氣已經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那么如何破解人工、水泥建造的城市與自然的協調,如何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變得更加“自然”?
近幾年,國家及學者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國外早已實施)。“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總體進展
2014 年12 月,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14〕838 號),2015 年初又再次發布《關于組織申報 2015 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通知》(財建辦〔2015〕4號),正式啟動 2015 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申報工作。消息發布后,一百三十多個城市蜂擁而上,參加海綿城市的申報角逐,經過篩選,34個城市進入了初選名單。2015 年 3 月 24 日,三部委再次確定 22 個城市進入競爭性答辯會,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無緣進入。經過激烈角逐,包括廣西南寧、山東濟南、安徽池州、吉林白城、 河北遷安在內的 16 座城市從一百多座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表1)。
各城市在角逐中如何突圍,如何建設海綿城市?
南寧
南寧歷來高度重視水生態文明建設,如投入三百多億元建設“中國綠城”、“中國水城”,實施多個世行、亞行貸款支持的水治理項目,實施《南寧截污治污三年攻堅計劃(2013年 ~2015 年)》,這些均為南寧市邁向海綿城市奠定了極佳的生態本底。同時,在城市生態治理的投融資模式上南寧市也敢于創新,采用競爭性磋商方式投資 10 億元的那考河流域綜合治理 PPP 項目,實現了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先行先試。2014 年,南寧市森林覆蓋率達 47.5%,建成區綠地率達 36.64%,環境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達 80%,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前茅,海綿城市的雛形已隨處可見。
南寧市全力申報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僅僅只有三個多月的時間。2015 年 1 月 8 日,南寧市召開研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專題會議,明確把海綿城市建設列為 2015 年度工作重點之一,并提上日程;同時,成立由市委書記和市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部門協調聯動機制,為試點工作提供保障;聘請咨詢機構深入調研,經過數據采樣、專家論證、資料編纂等編制實施方案,出臺《關于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決定》、《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制度,對總體目標、重點工作及項目立項、土地出讓、規劃建設、運營管理等做出明確規定。
結合城市特點及基礎條件,南寧市明確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系列舉措。
首先是確定示范區域。在中心城區核心地帶劃定了總面積為 60.18 平方公里的示范區,并根據現狀特征及建設特點,分為生態保護與修復示范區、內河水體污染綜合治理區、雨水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區等 6 個片區。
其次為制定控制目標。經過數據測算、建模分析和實地校核,確定示范區控制目標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75%、徑流污染控制率不低于50%。
另外,優化示范項目。安排 494 個種類齊全、代表性突出的示范項目,含新建項目和改造提升類項目,涉及河流水系、公園綠地、公共建筑、居住小區、道路廣場等八大類型。
同時,南寧下一步還將拓寬投融資渠道。按計劃試點項目涉及海綿城市建設總投資為 95.19 億元。南寧將設立試點項目專項配套資金,同時,配合金融機構成立城市發展基金,推廣運用 PPP 等投融資模式,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計劃采用 PPP 模式融資的項目投資 43.66 億元,占總投資的 45.87%。同時,南寧也將進一步完善政策和機制,出臺相應的標準、規范,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更加完備的制度保障。
濟南
濟南始終堅持貫徹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與管理制度,尤其是 2012 年以來,濟南市開展了以創建生態城市、水生態文明市、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國家衛生城市為內容的“六城聯創”活動,僅有關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工程總投資就達三百多億元。通過這些年來的不懈努力,濟南市先后獲得“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的稱號,被水利部列為全國第一個水生態文明建設市,為濟南建設海綿城市夯實了基礎。
面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激烈競爭,濟南市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動工作機制。二是科學確定試點區域及建設目標。選定大明湖興隆區域為示范區,到 2017 年實現調蓄雨,洪水年徑流總控制率不低于 75% 的目標。三是積極落實資金保障。試點區域海綿城市建設總投資 75.94 億元,集中政府財力優先用于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建設,創新設立 PPP 融資支持基金。四是完善相關規劃及配套政策支持。修編城市水系統、園林綠地系統、道路交通系統等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完成《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實施方案》、《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申報文本》,出臺《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濟南市建設項目雨水徑流控制與利用技術要點》。
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選定大明湖興隆片區作為首個試點區,總面積 39 平方公里,總體整治將于 2016 年完工,分為五大系統建設,總計 43 項內容。其中,城市水系統建設包括滲漏區恢復工程等 19 項,園林綠地系統建設包括舜耕路街頭綠地、游園、二環南路道路綠地等改造提升等 4 項,道路交通系統建設包括順河高架南延建設工程(一期)等 9 項,建筑小區系統建設包括郵電新村、南郊賓館老舊片區等 7 處主要建筑小區改造項目,能力建設與監測系統建設包括防汛應急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系統等 4 項。
試點區建設目標為:第一、促滲保泉。年地下水補給量由現狀 326 萬 立方米達到 647 萬立方米,城市綠地率由 34.8% 突破 37%。第二、洪澇控制。排水設施防洪標準由現狀 0.5 至2年一遇達到3至10年一遇,內澇防治標準由現狀 5 至10 年一遇增至 50 年一遇,河道防洪標準由現狀20至100年一遇增至50至100年一遇。第三、資源回用。雨水資源利用率由現狀不足 5% 變為不低于25%,再生水回用率由現狀不足 20% 變為不低于 30%。第四、污染控制。雨水徑流外排污染物負荷消減率由現狀不超過 10% 變為不低于 60%。
常德
常德市地處洞庭湖平原,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隱患是水患,城市排澇防洪壓力遠高于一般城市,在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調蓄雨洪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等方面有著強烈的要求。
常德市也是國內最早認可海綿城市理念并與國際發達地區政府、專業技術團隊合作開展實踐活動的城市。從 2004 年開始,常德市政府與德國漢諾威市政府、德國漢諾威水協、荷蘭烏特勒支市政府、湖南省原建設廳攜手合作,向歐盟申請了《解決亞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常德市城區及穿紫河污水治理個案分析》項目,共同編制了《水城常德——常德市江北區水敏性(海綿體)城市發展和可持續性水資源利用整體規劃》。以此為指導,市財政先后投入 1.2 億元資金,高標準編制了城市給水、排水、防洪、水資源利用、綠化、道路等 10 多個專業規劃。截止到 2014 年,常德市已完成水系治理、防洪、排水、供水、污水處理、綠地、綠色建筑等項目 36 個,完成投資 80 億元。
為做好海綿城市試點工作,常德市聘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指導編制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方案,計劃 2015 至 2017 年在市城區重點開展 41.21 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建設示范,投入資金 266 億元,重點實施 10 類 134 個建設新建改造項目。同時明確總體目標為:年徑流總量控制80%;排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一般地段取 2 年,城市排水防澇標準 30 年一遇的暴雨時,城市不發生內澇災害;城市防洪標準確定為具有應對百年一遇的抗洪能力;城市水系水質達到III類趨優。常德市計劃三年形成示范,真正成為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其他城市
縱觀其他成功申報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城市,可以說都是洪澇災害或者干旱的重災區,而這些城市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選定區域規劃建設海綿城市,并投入了大量了財力和物力,同時在政策、模式、制度上也提出了相應的保障措施。
市場及機遇
財政部在 838 號文中曾提出:“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 6 億元,省會城市每年 5 億元,其他城市每年 4 億元。對采用 PPP 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 10%”。可見,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將至少獲得財政補貼資金 207 億元。同時,各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投資遠遠大于中央財政補貼,如常德、南寧、鎮江、濟南、重慶在海綿城市建設上將分別投資:266 億元、 95.19 億元、80 億元、75.94 億元和 70.5 億元,預計 16 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總投資資金將超 1000 億元。未來三年,海綿城市建設對于水環境治理企業、供排水企業、雨洪控制設備企業、景觀規劃企業、地質監測企業等都會形成較大的發展機遇。
編輯:曲宏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