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起,北京市全面禁止污泥外運,由于現有污水處理廠大部分沒有污泥處理設施,造成大量污泥堆積,亟待解決。今年4月份,“水十條”正式頒布,對污泥處理處置提出明確要求。污泥處理處置已經成為迫切需求,資源化成為業界關注的方向,如何實現仍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環保行業的發展要借力其他行業,帶動其他行業。在互聯網+時代,需要打通污泥處置處理的全產業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王凱軍如是說。
“十三五”或是污泥處理處置建設高峰期
《“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縣城及重點鎮達到30%。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污泥處理處置面臨大考,去年的“上海污泥熱點論壇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曾指出,“十二五”末,污泥市場正迎來爆發期。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李成江也提出,要達到“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還需作出很大努力,所以“十三五”是污泥處理處置建設高峰期。
“水十條”明確規定推進污泥處理處置。“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應于2020年底前達到90%以上。” 無害化處理對產業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同時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這一問題正在考驗著企業。
最終產品出路是最大障礙?
填埋和干化焚燒是兩種常見的方式,然而每種路線都存在弊端。康碧集團亞太地區技術銷售及業務拓展總監廖足良認為,填埋場已經沒有足夠能力容納污泥,并且污泥填埋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很可能會成為未來城市環境的“毒瘤”,還可能影響地下水;污泥焚燒設備投資運行成本高、有機物燃燒會產生大氣污染物二噁英。顯然已經不足以滿足無害化處理的需求。
張悅認為,“污泥來自污水,污水來自糞便,糞便來自食物,食物來自土地”,污泥本源還是在土地,從哪兒來,回哪兒去,符合天然的循環規律。資源化利用成為最理想的污泥處理處置方式,污泥堆肥回歸土地的方式受到關注,污泥土地利用運行成本較低,且能夠實現資源循環,符合未來低碳發展的方向。
但又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企業面前——肥料沒有合適的銷路,造成企業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王凱軍指出,“國家提倡首選的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是土地利用,但是搞污泥土地處理的團隊和專家大部分是搞污泥堆肥的人,他們并未考慮如何延伸產業鏈的問題。”他認為,如何把“堆出來的肥”送到農田、得到使用,是下一階段更值得研究的話題。
王凱軍曾舉出一組數據,美國有60%左右的污泥都回歸農田被用做肥料,但這種處置路線在國內推廣還存在問題。首先,需要從整體考慮設計產業鏈,最終結論需要經過實踐才能得出。其次,考慮問題時必須分析國情,中國的情況不同于歐美,例如,美國是現代化大農業的國家,地廣人稀,農業機械化程度高,污泥產品容易消納;但是,中國是傳統農業國家,“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利于污泥肥的推廣,需要考慮建立完整的物流體系。王凱軍表示,好氧堆肥后土地利用在理論和生產上是可行的,但如何真正實現產業化,還需要設計一條可以盈利的產業鏈,也許在實踐過程中就會發現,由于產品的出路問題沒有很好解決,可能會導致這一條技術路線不可行。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也曾表示,受制于技術不夠成熟以及后端產業鏈整合難度,早期資源化的項目大部分不成熟,包括大量的不成功堆肥項目,使當前的資源化項目取得用戶信任方面面臨困難;同時,由于污泥技術路線選擇多樣,用戶在選擇上也會容易迷茫。
打通全產業鏈需靠模式創新
如何打通銷路,解決污泥問題的同時讓企業獲得利潤,在王凱軍看來,技術已經不是關鍵問題,關鍵是模式的創新。張悅在論壇演講時分析,藍色思維是綜合目標的系統思維,使各要素之間形成串聯循環,達到人天兩利、社會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達到這種境界,“要深度與廣度結合,要素與系統統一,要敢于跨界。”業內多位專家、企業家曾分享過污泥全產業鏈模式的探索與成就。
案例一:裕川環境“微生物蛋白提取方式的污泥資源化處理技術”。該技術通過理化作用對污泥中的微生物進行破壁處理,釋放蛋白質和水分,通過固液分離獲得含蛋白液體和污泥殘渣,利用污泥微生物蛋白可生產蛋白泡沫滅火劑、泡沫混凝土發泡劑,還可加工制造有機肥,污泥殘渣可用做覆土、綠化土,土壤改良劑和建筑材料等。2014年春季,裕川在公司基地開展了“移動森林”項目,以干化污泥作為主要原料開發的基質營養土栽植2萬余棵樹木進行實驗。經過3個多月的培育,實驗苗圃長勢良好。
案例二:某養殖公司采用利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國家的小額貸款機制和惠農政策,建立生產生物飼料、生產有機肥、種植有機茶和有機蔬菜的體系,形了循環經濟的產業鏈。只有一個種豬廠的本部以小博大,使四個體系的銷售收入達到1.1億。
案例三:襄陽污泥處理工程,規模300t/d,采用脫水污泥高溫熱水解、厭氧消化、機械脫水、干化處理工藝,生產的生物質能源(沼氣),在滿足自用后,部分經提純用于向社會車輛供氣,另一處理產物——生物質炭土用于苗木栽培和移植。
分析案例不難發現,每一個產業鏈條中,污泥處理處置帶來的不再只是成本,而是附加價值。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傅濤曾指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將改變傳統的產業價值鏈,企業間的競爭將從線性競爭、產業鏈競爭發展到節點的競爭,或稱為價值流量的競爭。”獲得價值流量,必須打通上下游與周邊產業之間的節點,同時打造極致化、高標準服務的頂級品牌,才能夠像地鐵、公路這些行業一樣,得到其他行業價值的加持。
環保企業如何做到極致?如何打通污泥全產業鏈,在節點競爭中獲取更多的流量,得到更多的價值加持?“2015(第七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將邀請眾多行業專家、優秀企業共同探討“面向未來的污水污泥極致化之道”,屆時將特設優秀技術路線考察環節,敬請關注!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