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環保猶存重重挑戰,不過,作為徹頭徹尾的傳統行業的環保行業,全情擁抱“互聯網+”也并非易事。“傳統產業插上互聯網翅膀不一定就能騰飛,就像豬插上翅膀只在臺風刮起時能飛,但當臺風停下,豬還是豬,就會掉下來,遍體鱗傷。”《眾創時代:互聯網+、物聯網時代企業創新完整解決方案》作者、伯克利加州大學哈茲商學院教授吳霽虹表示。她在考察上百家企業后得出一個結論:包括觀念、行為在內的“商業基因”的進化,才是傳統產業擁抱互聯網成功與否的關鍵。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也指出,雖然我國具備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的堅實基礎,但也存在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互聯網企業對傳統產業理解不夠深入、新業態發展面臨體制機制障礙、跨界融合型人才嚴重匱乏等問題,亟待加以解決。
另外,環保產業的市場化水平低,是不少環保企業自身的共識。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目前環保產業集中在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等末端治理,企業對接的是政府。而與公眾對接的市政工程如管網、垃圾收集轉運等還沒有市場化。而在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看來,水行業從1990年代初啟動,土壤修復行業從2007年才開始啟動,自身的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中。據高勝達觀察,目前環保企業對于互聯網關注程度還沒有那么高,重心還在第三方治理、PPP(公私合作模式)等模式上。
擁抱“互聯網+” 高能環境準備好了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指出,企業應該是實施“互聯網+”的主要載體和踐行者。借力“互聯網+”、逐步互聯網化,更是環保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謀求自我蛻變的升級之路。“在這個過程中,個人認為理念的改變可能是更難的,相比技術借力,思維借力對環境企業的挑戰將會更大。”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資深戰略管理專家代維昭如此認為。
一向走在行業前列的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能環境”)一直以來始終秉持開放創新理念,此次也做好了擁抱“互聯網+”的準備。
如何實現企業的互聯網+,高能環境企業信息化藍圖中,公司信息化系統分為決策支持、移動辦公、業務運作三個應用層面,其中業務運作層面包括SA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和運營監管平臺兩個部分。每一個層級,分別由不同的數據和業務流程完成。
“我們處于一個移動化的生活環境中,必須通過革新工作模式,來提高工作效率。我們的目標,是建立業界最高效的、性能最好的基于移動互聯網,混合云平臺和移動終端的信息化系統,讓企業內部的工作方式和溝通手段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實現高效率的移動辦公和遠程智能監控。”高能環境工業智能與信息化部的負責人肖祥勝博士如此說。“一旦完成系統架構的搭建,借助云端管理的技術手段和移動終端,將極大提高員工特別是在外出差員工的工作效率,同時每一個員工的日常工作狀態,我們將一目了然,每一個項目的運營狀態,我們都將完全掌握,每一個目標值的設定與修改,也將實時看到相關業務鏈上的數值的實時更改,這對于管理者掌控企業的基本面非常有利。”
也就是說,在業務運營層級中,運營監管平臺實現互聯網+以后,所有運營項目將被包囊進來,無論是子公司、項目、還是設備,通過互聯網+智能前端,所有的業務實時狀態都將集中在總控制端顯現,而技術人員完全可實現遠程的管理,如果這個項目涉及到一些具體的如廢氣、污水排放監控,管理人員可以遠程觀察并采取相關措施,而各個模塊的成本,收入等財務狀況也將實時展現。2015年6月,高能環境啟動了廣西省桂林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的互聯網+項目,下一步即將啟動內蒙古獨貴塔拉工業園區固廢廢水綜合處置靜脈產業園互聯網+項目。
另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已經把環境保護在內的社會活動推向公眾參與的新時代。環境企業必須樹立互聯網思維,善用新媒體手段,進一步加強與公眾、與社會的交流與溝通。高能環境將以更加陽光的心態,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利用互聯網工具及時公開信息,并運用互聯網思維與公眾形成互動,積極回應公眾關切,與公眾平等溝通,共建美麗中國。
中國的“互聯網+”時代大門已然開啟,不管你加不加,各產業都在嘗試運用新的思維、新的角度,在不斷的迭代中快速地創新,拉動行業在新時代的升級。企業都應根據行業特性和自身實際,以更加開放、積極的心態擁抱這個變化,擁抱這個轉型升級的歷史性機遇。
編輯:任萌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