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E2O研究院高級行業分析師趙喜亮統計,目前我國環保產業的資金來源分別為財政資金(稅收、行政性收費)、政策性資金及社會資本。分析指出,從目前我國的融資體系來看,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占主導地位,以資本市場為表現的直接融資盡管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但仍不占主流。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直接融資在融資總額中比重將逐年上升,但不可否認,在將來一段時期內,間接融資在融資體制格局中仍將占主導地位。長期以來,我國垃圾處理等環境企業的融資方式在探索中逐步向多元化發展,但是,目前國內資本市場尚未形成有效的服務于新投資主體的融資渠道,與商業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對接。
從目前的投融資情況看,趙喜亮認為,垃圾處理領域要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僅靠現有的投融資模式是難以實現的。
垃圾領域困局待破
調查發現,我國一直以來把垃圾處理作為公益事業看待,由政府包攬一切,垃圾處理設施都是由政府財政部門撥款投資建設,建成后改為事業單位模式管理,這種模式在多年的運行中出現了許多難以克服的弊端。
(1)導致政府沉重的財政負擔。政府不僅在開始必須投入巨額資金建設該類垃圾處理設施,而且在建設完成后,每年依然需要財政撥款維持垃圾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同時,作為國有企業還為政府承擔了大量的義務,形成了雙重負擔。
(2)缺乏環保監督力度。現行體制下,環保、城管部門的監督職能和垃圾處理廠自身的運行管理職能沒有徹底分開,彼此處于“一家人”狀態,導致職責不到位,考核不力,雖然許多垃圾處理廠的環保排放指標不能達到現行國家標準的要求,環保部門也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導致政府投入的資金收不到預期的環保利益。
(3)缺乏自我更新完善的動力。由于長期的行政性壟斷,各垃圾處理廠運行管理費用全額依賴財政撥款,在工作質量、工作效率、降低運行成本及保證各項運行指標符合環保要求等問題上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激勵機制,難以產生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動力,無從提及創新以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而由于社會資本其資金投向的決策是基于逐利動機,而非政府投資的公益性質,導致其投資要求、回報預期與環境企業或環境項目的特質相互不匹配。因此,要想扭轉這種狀況已經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本身的調節機制,而需要在政府的牽頭下,設計更加先進的投融資體系,以適應環境產業的特性,從而打通、拓寬社會資本進入環境產業的渠道。
PPP模式能否大展拳腳?
垃圾處理工作作為社會公共事業,政府責無旁貸。中共十八大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PPP模式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進入2014年,財政系統組織了多次官方PPP培訓,地方財政廳局的PPP培訓也接連不斷。住建部和財政部結合財政體制改革開始準備有關指導意見,地方政府積極上報PPP試點項目。國家發改委啟動了特許經營立法工作,學術界、咨詢界也熱鬧起來,各種研討、沙龍層出不窮,各種文章不斷問世。財政部還專門成立了PPP中心。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指出,在當前創新城鎮化投融資體制、著力化解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的背景下,推廣使用PPP模式,不僅是一次微觀層面的操作方式升級,更是一次宏觀層面的體制機制變革。
“目前在市政行業,無論供排水、垃圾還是供熱,都已成為國內廣泛成功實施PPP的主戰場。”E20研究院發布的《PPP二十講》中提到。
深圳的寶安垃圾焚燒發電廠、鹽田垃圾焚燒發電廠、龍崗垃圾焚燒發電廠以及廣東南海市垃圾焚燒發電廠都是由政府和企業進行合作的成功案例,體現了我國未來垃圾處理管理體制的發展趨勢。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建設管理系教授、著名PPP和項目管理專家王守清表示:“實施PPP模式,政府將某些專業領域的事情交給最擅長的企業,就能把政府從繁瑣但并不擅長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更加關注規則的制訂和監管;而發揮企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會比政府大包大攬做得更專業和更有效率。”
8月29-30日,由E20環境平臺、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上海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4(第二屆)上海垃圾焚燒熱點論壇暨垃圾焚燒產業聯盟年會”將于上海盛大召開。論壇特別以“面向未來的垃圾焚燒綜合解決方案”為主題,邀請多位行業知名專家和企業家,探討藍色垃圾焚燒理念。
PPP模式能否令環境產業與融資困局說“后會無期”?屆時,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薛濤將針對目前垃圾焚燒項目的投融資現狀、PPP的要素設計與機會分析進行現場分享,歡迎關注垃圾焚燒領域的各界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參與、了解2014(第二屆)上海垃圾焚燒熱點論壇。
編輯:張凌超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