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做水處理的企業越來越多,水處理的技術和設備也越來越多,污水處理廠也越來越多,可是水環境卻越來越不好,這是為什么呢?” 碧水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認為,“我們缺乏一劑‘良藥’,一種非常管用、適合中國國情的水處理技術。”
文劍平介紹,目前中國的水環境污染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嚴重,挑戰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大,而國外幾乎沒有可滿足中國水處理需求的技術。
經過十幾年的摸索,文劍平認為膜技術是解決中國“水臟、水少、飲水不安全”的一劑良藥。目前這個藥已經解決了一些問題,比如北京的污水處理廠采用碧水源MBR技術,在很短時間內把北京污水廠的排放標準提升到了相當于地表水Ⅳ類。
歷經多年的研發和努力,中國已經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MBR技術,它采用集成式、集約化設計的理念,減排效果遠超傳統工藝。但同時,MBR技術的推廣目前還面臨幾大難題亟待解決,文劍平指出。
首先是膜材料問題,MBR要在污水系統下工作,對膜絲的要求是非常高的。MBR長時間在惡劣條件下工作,如何保證其使用壽命尤為關鍵。
其次是對污水預處理要求非常高,污水中的棉絮、毛發等許多創傷性污染物對膜會產生極大損傷。文劍平認為,這是目前為止MBR遇到的兩個比較大的問題,雖然已經有很大改變,但是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第三是工藝路線,如何極致地發揮MBR脫氮除磷的功效,而不僅僅是過濾的作用。清華大學、華北院等單位都在做相關工藝的研發,發掘它除磷脫氮的潛能,非常的有意義。
第四是MBR沒有國家統一的標準規范。文劍平說,設計院相當于是醫生開處方,由于沒有統一的國家規范,設計院就不愿意開處方,因為在沒有國標的情況下采用MBR技術需要擔負更大的責任,投入更多的精力,而MBR 技術與傳統污水處理技術所收取的設計費卻差不多一樣,所以MBR技術在推廣過程中受到一定限制。
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單單一個企業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將與MBR技術產業化相關的方方面面資源整合起來,竭誠合作,不斷完善,使該技術在解決中國水污染、污水資源化問題方面成為一個典范。由此,膜生物反應器(MBR)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應運而生,據悉碧水源為發起單位,清華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立升企業、山東招金集團、天津膜天膜等為聯盟成員單位。
住建部科技司副司長韓愛興介紹,2013年上述聯盟成為科技部第三批國家技術創新戰略試點聯盟,意味著聯盟從“地下黨”成為了“公開黨”,成了官方認可的組織。
“我們需要認真學習體會這種通過以產業經濟結構,產業經濟利益為紐帶的技術創新聯盟,”韓愛興指出,聯盟成立的目標不是為了每年從科技部拿到幾百萬的資金補助,到年底一分,大家分點活兒隨便干干,最終我國水環境還依然如初。而是要學習“延安精神”,建立治水統一戰線,共同研發創新,加強行業自律規避低價競爭、惡性競爭,通過聯盟的力量將我國水環境徹底改善。
編輯:曲宏斌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