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南水北調中線一期陶岔渠首樞紐工程順利通過蓄水驗收,這將意味著南水北調中線的“水龍頭”初步具備蓄水條件,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通水提供了前提保障。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概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一項特大型長距離流域調水工程,南起湖北省丹江口水庫,北至北京市頤和園的團城湖,全長(含天津干渠156km)為1432km。通水后,北京設計調水量為12.38億m3/年,占北京用水的近三成。據北京自來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南水北調分水口水廠包括郭公莊水廠、北京第十水廠、城子水廠、田村山凈水廠、北京第三水廠和第九水廠,也就是說,北京所有地表水廠都將采用南水北調的來水作為水源。
南水北調進京 面臨的3大問題
但由于水源不同,其水質化學性指標和生物性指標差異較大,且遠距離輸水具有多種不確定因素,這些都將對受水區供水工藝和水質安全性存在潛在的影響,具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水源水質不確定問題。據北京自來水集團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們缺乏長距離調水輸送過程中水質時空變化規律的研究,需要掌握南水北調水源水質狀況與變化特征。
其實,水廠工藝適應性問題。南水北調通水后,北京水廠現有的工藝能夠“適應”南水北調來水水質,是否需要對水廠工藝進行升級改造。目前,我們缺乏有效的多水源供水應對預案,需開展南水北調在內的多水源工藝適應性研究。
第三,管網水質穩定性問題。即水廠處理完的水進入管網以后,輸配水系統是否能夠保障供水水質穩定性的問題。北京自來水集團負責人指出,我們目前缺乏應對多水源切換與不同水源混合的輸配水系統水質穩定化方案。如,2008年奧運會以后,北京采用河北水補充水資源,出現了“黃水”的現象,主要問題是來水的硫酸鹽和氯化物比較多。
新建、改建供水管網 保南水北調進京供水安全
2014年底,南水北調水將進京。為解決以上談到的3大問題,北京市自來水集團開展了“基于丹江口水源水質的水廠現行工藝的適應性研究”以及“水源頻繁切換條件下管網腐蝕產物釋放控制與水質穩定化研究與示范”工作,為解決南水北調進京水質穩定性問題提供技術支持。
另外,據了解,為保障供水安全,2013年,北京市自來水集團計劃新建改造供水管網520公里,且目前正全面推進郭公莊水廠、第十水廠輸配水管線建設,加快建設東五環、東壩、回龍觀、海淀山后等地區的供水管線。另外,為消除管網運行安全隱患,今年將完成白紙坊東街、亮馬橋路、北三環四通橋東等53條隱患路段供水管線改造,完成5200余座老舊閘門、消火栓、排氣門改造,并利用新材料、新技術對300多公里供水管線進行內噴涂防腐處理。全力打造“水質達標,輸配穩定,運行安全,具有抗干擾力的供水設施”。
編輯:朱麗娜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