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編者按 昔日屬于政府公益性質的水務行業正在一步步加深市場化的改革步伐。今年上半年,隨著飲用水新國標施行日期的逼近,行業內外對自來水水質乃至整個供水行業的關注度持續攀升。“十二五”系列規劃的陸續出臺為供水行業譜寫了4100億元的宏偉藍圖,國家對供水的首次轉移支付也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撐保障。水務資本蓄勢待發的同時,水價改革的緩步推進、社會資本的難以介入也為行業的發展留下陰影。
今年9月以來,巴安水務(15.680,-0.63,-3.86%)、興蓉投資(7.28,-0.14,-1.89%)等多家上市水務公司連連中標大單引發大漲乃至漲停。
“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及管網等市政公用建設相對滯后,出于民生考慮,地方政府在這些方面的投資力度將不斷加大”,華融證券市政公用建設分析師易晶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水工業網CEO張穎夏表述了類似觀點。不過,他進一步指出,目前也僅僅是看好城市污水處理和相關的管網設備制造行業。至于處于民生重要地位的供水行業他表示短期內很難看好。
然而,供水行業投資市場巨大。
根據公開資料,中國共有4000余家自來水廠,為4億多縣級以上城市居民,每天供應6000萬噸自來水。按照新國標要求,全國自來水企業在生產工藝、管理、維護等多個方面都必須作出相應調整,必須進行大量的技術改進和設備更新。
另外,今年5月出臺的《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顯示,中國城鎮供水領域的投資需求大約為4100億元,其中包括水廠改造投資465億元,新建水廠投資940億元,自來水管網改造投資835億元,新建管網投資1843億元,水質檢測監管能力建設投資15億元,供水應急能力建設投資2億元。
張穎夏向《中國投資》記者分析稱,盡管供水業未來面臨巨大的投資市場,但是由于太多的不穩定因素導致這個行業短期內很難有大量的社會資本流入。
水價難定
“自來水價格不合理,直接導致了社會資本的參與風險,沒有企業愿意做費力不討好的事”,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稱,目前大部分自來水廠虧損嚴重,如果水價改革無法推進,就很難形成投資熱潮。
據發改委和住建部統計,中國現在城市的自來水廠有30%是虧損的,與水費附加征收的污水處理費也不到位,大概全國有1/4的污水處理廠在運轉中也是虧損的。
“自來水價格偏低,企業僅能依靠政府補貼才能勉強生存,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城市自來水價格制定機制不完善,導致企業在特殊時期難以維持生計,減小了缺乏雄厚資金支撐的企業積極性”。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分析。
“但是,大家現在都在回避這件事。公眾不愿意主動追究企業水質不達標的責任,而政府因為無法保證自來水的新國標,也暫時不想去談自來水提價改革”,張穎夏表示,自7月1日推出新國標到現在已經3個月有余,卻沒有看到一例消費者起訴自來水不達標的案例,這在國外是很難想象的。“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公眾的維權意識低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維權成本太高。目前,國內要提起訴訟就要拿出自來水廠不達標的檢測證明,而檢測這106項標準費用需要2萬多元”。
在盤雨宏看來,目前自來水價改革更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局。“由于水價改革不到位,我國30%的自來水廠處于虧損狀態,水廠缺乏資金進行技術改造、維修、護理,供水質量無法得到較大提高,居民普遍不愿意接受提高水價,從而造成水務行業資金鏈條無限惡性循環”。
“目前要想對國內自來水定價還是一個難題”,張穎夏認為,國內自來水影響因素太多,目前很難統一定價。“應該由第三方機構來對公眾進行一個全面的調研,否則單純地談水價改革根本不現實。很遺憾在國內看不到這種形式的調研”。
“但是,未來水價肯定要改革,這是不容置疑的。就像通訊和IT行業一樣,大家能承受起高額的話費就能承受起水價的提升,這是早晚的問題”,張穎夏告訴《中國投資》記者,隨著現在很多行業與國際接軌,自來水行業也不可避免,水質標準的提高也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化程度。
易晶向《中國投資》記者分析稱,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價格問題是市場化改革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市場化改革的前提就是要確立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具有商品性的觀念,改變以往以背離價值的低價提供低質產品和服務、價格不受供求關系和成本變動影響的做法。所以,如果未來水價改革到位,政府可能會放開水價管理,由市場來決定。
_baidu_page_break_tag_壟斷待解
在盤雨宏看來,即便解決了水價問題,社會資本參與供水行業仍然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供水行業的特殊性質決定其難以實現政企分家。城市供水服務的提供是基于一個完整的網絡才能實現,具有鮮明的地域性限制,一旦確定了供水設施和區域,供水企業就在該區域內具有了支配地位,于是形成了寡頭壟斷,進一步弱化市場競爭”,盤雨宏回顧,國內供水行業市場化戰略起步于1984-1992年期間,然而,在經歷了20年的發展進程之后,市場化程度仍然不足50%。
張穎夏對此表達了相同觀點。他說,目前國內的供水行業屬于自然壟斷。因為,目前國內各個城市的供水管網系統是在保障持續供水的基礎上建造的,而這些管網系統的構成都是環狀管網,即用大型的環狀管網套小型的環狀管網,然后再加上分支管網。“這樣做的優點在于,即使有地方出現了破損問題,仍然能保證持續供水。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注定了管網的不可分段性,最終就必須由一家企業來管理”。
如何在這樣的行業中參與投資是社會資本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據了解,目前國內城市水業的改革現狀是多種經營模式并存:集團化模式發展迅速,BOT、TOT 項目大量進入,個別城市嘗試管理權轉讓,特許經營模式逐步完善,民營化趨勢時高時低,純資本運作與運營管理交相結合,國有壟斷經營模式依然存在等等。
“由于水務行業本身存在的特殊性,政企分開注定難以實現,理順兩者之間的關系需要一種新的合作模式。目前,普遍采用的BOT模式值得推廣,政府將特許經營權交予企業,企業在規定年限中負責建設、經營,最后轉交給政府,較大程度上提高了自來水質量和運營效率”。盤雨宏告訴《中國投資》記者。
“雖然目前國內有BOT和TOT等模式,而且,表面來看這些企業也似乎運營得不錯,但是研究年報發現,他們得益于延伸產業或者干脆是其他產業。大部分BOT和TOT模式并不賺錢,因為無論是BOT還是TOT,國內都未完全市場化。例如成都第六水廠最初采用的就是BOT模式,承包方是環境服務商威立雅環境集團,當時采用這種模式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政府規劃一般都會超前,而水廠的供水是個漸進過程,然而合同一般卻采用的是固定回報率,這就導致在最初幾年內出現政府虧損的情況”。張穎夏告訴《中國投資》記者,目前國內的BOT和TOT都是不純粹的,要想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讓政府、企業都獲利,就必須最大限度的市場化。
“目前社會資本要想更多地參與進來,需要政府進一步放權”,駱建華告訴《中國投資》記者,就目前情況來看,政府在短期內放權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目前的自來水廠大都是事業單位,放權就意味著市場化,市場化就面臨人事等多方位的改革”。
在他看來,在水務行業下一步改革中,能否給予民營水務企業平等競爭權力,已經不僅僅是關乎民營企業本身發展的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問題。
資本巨頭可搶先布局
“目前自來水新國標可能還要推遲”,張穎夏告訴《中國投資》記者,自來水新標準是在5年前就起草完成的,今年7月1日的強制實施本身就是寬限以后的日期。然而,在7月1日新國標的大限又被推遲到2015年。結合住建部今年5月出臺的《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來看,新國標極有可能會被再次推遲到2020年。這從側面反映出目前這個行業的不確定性。
張穎夏指出,現在社會資本不是沒有參與的意向,而是大家都在等,一旦有一個城市改革到位,讓大家看到希望,資本就會大量流入。
據他分析,目前推遲的原因與新國標和自來水現狀相差懸殊以及中央在土地政策上的突然收緊有關。
“一方面,新國標的制定部門是衛生部,而實施部門是住建部,這就導致制定和實施之間出現不對稱。盡管住建部可能在很早以前就了解相關信息,但是這中間還要將提前布局的因素考慮進去。所以,這次城建部門肯定很被動”,張穎夏告訴《中國投資》記者,另一方面,國內的中央財政政策導致地方上并沒有更多的錢去實施市政基礎建設。“地方政府只能靠賣地來賺錢,從而進行基礎市政建設。現在中央忽然開始調控土地政策,地方財政就必然吃緊。比如,北京的污水處理改造是早就列入市政計劃的,但是目前也面臨實施不足的問題,作為首都來說,尚面臨這個問題,地方財政情況就可想而知”。
張穎夏進一步指出,在當前情況下更適合具有龐大資金實力的巨頭企業去進行“押寶”式投資。在他看來,水價和體制改革不到位的情況下,不具備龐大資金實力的企業貿然進去等于拖垮自己。“當然,也不能算是押寶,因為從長遠來看,這個行業肯定是會向社會資本放開的,但是等待的時間估計會很長。一般市政基礎建設的合同期限會在20年以上,所以只要有足夠的資本就可以搶先進去布局,例如全球最大的環境服務商威立雅環境集團,其水處理業務營業額動輒上百億歐元,國內即使是已成立15年的民營環保產業龍頭桑德集團,也遠不能與它們媲美。所以,在未來肯定會出現龍頭領軍企業”。
根據《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未來5年,中國的水務市場將形成一個由10-15個年產值超過50億元的大型綜合環境服務商、20-30個年產值20億-50億元規模的區域性綜合環境服務商、50-100家億元規模的環境服務企業共存的市場。
在此過程中,一批無核心競爭力的水務企業將被收購、兼并,形成大水務集團引領發展的市場競爭格局。
編輯:成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