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日是飲用水新國標強制實施的重要時間點,在6月29日國務院關于保障飲用水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開展的專題詢問中,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力爭到2015年,各省(區、市)省會城市106項指標全覆蓋;在地市級城市覆蓋42項常規指標,以及當地重點控制的指標;在縣級實現42項常規指標的全覆蓋。
就飲用水安全問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秘書長劉文君在“2012第六屆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分析了我國供水行業面臨的六大問題:水質污染難以好轉、水質標準十分嚴格、百年工藝絕對主流、水廠改造迫在眉睫、改造技術繼續引導、設計理念需要更新。他表示,“加快城鎮市政供水的工藝改進是達到新國標的必需手段。”
水廠提標改造 膜處理工藝受關注
我國95%以上的自來水水廠是在現行水質標準頒布之前設計建造的,目前國內除北京、上海等一部分一線城市以及東營、江陰等沿海發達城市已逐步實現城市主要自來水廠完成提標改造外,大多數自來水廠的現有處理工藝不適應新的水質標準,面臨技術改進和設備更新等多項任務。
在水廠提標改造過程中,我國長期沿用的“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常規處理工藝已經很難去除掉微污染水源水中含有的微量有機物、農藥及氨氮等有害污染物,解決生物安全性問題的膜處理技術設備受到多方關注。膜處理技術已經成為“十二五”國家水專項中飲用水安全保證的重點支持技術,并被《“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和《“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納為關鍵開發技術之列。隨著膜工藝優化、成本降低,在飲用水凈化添加深度處理工藝的過程中,膜技術將逐漸被許多水廠應用,迎來膜技術創新研發高峰。
膜技術之一的超濾膜工藝,以綠色、高效、節能、工藝簡便、過程易控制等優點,更能確保飲用水的水質安全性,將成為城市飲用水凈化工藝的核心技術。在“2012第六屆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戴海平介紹了浸沒式超濾膜工藝,其用于水廠新建及砂濾升級改造,運行能耗低。在介紹東營南郊水廠提標改造中超濾膜組合工藝時,濟南市供排水監測中心宋武昌說,該工藝適于低溫低濁水、規避了溴酸鹽和微生物問題,具有工藝組合方便、運行靈活,占地省、產能高、適于常規工藝改造等特點。立昇企業總經理助理陳杰指出,目前,新加坡有60%的自來水廠都采用超濾+反滲透處理方式,國內大概25家左右的水廠運行超濾技術,供水100萬噸左右,預計到2015年整個供水規模達到300-400萬左右。同時陳杰表示,超濾膜成本已經不高了。根據東營南郊水廠升級改造項目10萬噸的成本核算,土建設備安裝調試總共在3千萬以內,運行成本根據后期的水廠的數據統計,電費7毛左右,噸水成本為1.5分錢,膜能耗非常低。考慮到設備土建折舊,總的算下來,噸水成本在0.155元左右。
政策出臺 促進各細分領域齊發展
根據《全國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十二五”期間將對出廠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的水廠全面進行升級改造,《規劃》預計改造總計需要4100億元投資。這將促使全國4000余家既有自來水廠全面進入“升級改造”的行列。水處理設施升級、管網更新改造和水質監測將成為水處理行業的三大領域。
按照《規劃》目標,到2015年,全國水廠升級改造總規模將達0.67億立方米/日,更新管道共計將達9.23萬公里。《規劃》提出的4100億元總投資預算中,水廠改造投資465億元,管網改造投資835億元,水質檢測投資15億元,占比共計近1/3,水行業的各細分領域將迎來又一個發展高峰期。
飲用水從水源地到最后的水龍頭,中間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僅僅依靠106項指標的硬性規定顯然不能保證飲用水安全,要從水源地、水廠各環節、綜合中心化驗所、行業主管部門、水質檢測中心、疾控中心多道關口進行嚴防嚴控,保證我國飲用水水質的全面提升。
背景資料:
新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與1985年的35項標準相比,指標增加為106項,加強了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和水質消毒等方面的要求;統一了城鎮和農村飲用水衛生標準;基本實現了飲用水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
新標準分為兩個部分,常規檢測指標和非常規檢測指標。常規檢測指標是42項,反映各個地方水質常態;64項為非常規檢測指標,這64項不是全國都普遍存在的問題,需要選擇性監測。其中非常規指標,由衛生部門定期檢測,常規指標可以由水廠自測。
編輯:鄭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