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濾被認為是第三代飲用水處理技術的核心。7月7日,在“2012(第六屆)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供水深度論壇上,立昇企業總經理助理陳杰以“立升超濾膜技術在自來水廠升級提標改造工程中的應用”為主題做精彩發言。
立昇企業總工程師陳杰主題發言
陳杰介紹到,超濾技術在水廠中的應用,始于1988年法國,為1500噸/天的中試水廠項目;90年代,尤其1993年美國的兩蟲事件爆發以后,超濾技術在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發展迅速;后來在歐洲很多國家超濾膜技術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到2000年以后,在亞洲尤其是新加坡應用較為廣泛,目前,新加坡有60%的自來水廠都采用超濾+反滲透處理方式。在中國最早在2006年臺灣高雄建成一座30萬噸水廠,在國內是2008年初在天津楊柳清水廠改造項目5000噸/天。到目前為止,國內大概運行水廠25家左右,供水100萬噸左右,預計到2015年整個供水規模達到300-400萬左右。
膜技術在水廠中的應用,主要依靠物理截留作用,通過纖維絲表面小孔用物理方法截取污染物,比如細菌、病毒、兩蟲、藻類和相關顆粒物等,目前飲用水中發現最小病毒為50納米左右,孔徑如果在0.05以下基本可以將水中致病微生物去除。
陳杰表示,在水廠升級改造工藝選擇上,主要和原水水質有關聯,超濾膜技術應用主要分為三類:1)原水里濁度,藻類、兩蟲等問題,這些用超濾膜可以解決,2)水質進一步污染,比如有機物,溴味,要用傳統預氧化、活性炭等進行組合;3)還有很多城市硬度超標,無機類污染物超標等,需要使用雙膜法。陳杰主要介紹了立昇超濾技術在江蘇南通蘆涇水廠、山東東營南郊水廠、烏魯木齊市紅雁池水廠、臺灣高雄拷潭水廠等水廠升級提標改造工程項目中的應用情況。
對于超濾膜技術在水廠應用的優秀解決方案,陳杰談到,占地面積小,出水水質好,是膜技術的突出優勢。江蘇南通蘆涇水廠改造項目,從2009年12月份開始運行,已經穩定運行31個月。是第一家利用原有土建構筑物進行改造,采用了短流程式絮凝加超濾工藝,將原有沉淀池和砂濾池省掉,占地緊湊。水質改善顯著,尤其是濁度指標在0.1以下。同時也是國際上第一家用虹吸運行的水廠,系統能耗非常低。
在改造成本方面,陳杰表示,超濾膜成本已經不高了。根據東營南郊水廠升級改造項目10萬噸的成本核算,土建設備安裝調試總共在3千萬以內,運行成本根據后期的水廠的數據統計,電費7毛左右,噸水成本為1.5分錢,膜能耗非常低。考慮到設備土建折舊,總的算下來,噸水成本在0.155元左右。
最后,陳杰總結到,通過超濾膜技術改造水廠,不僅可以提高水量,改善水質,而且很多項目利用虹吸,運行費用不高,成本效益可觀。同時,通過項目的運行表明,整個膜系統的化學清洗周期大大延長,減輕水廠運行維護強度。通過成功的工程案例,表明了立升的超濾膜技術走在前列,運行維護方便,投資成本比國外低。立升目前在蘇州建有世界最大超濾膜組件及設備生產制造基地。
編輯:蔡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