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一則“全國普查自來水合格率僅50%”的爆炸性新聞刊發后,自來水水質問題成為熱議的焦點話題,“我國自來水廠出廠水質達標率為83%”的官方聲明與各地水廠的澄清新聞并未消除公眾的疑慮。自來水合格率到底是多少?水質不達標的城市有哪些?各地水廠信誓旦旦的高達標率有多少可信度?水價上漲是為了提升水質?置身于自來水問題的層層迷霧中,一些民眾寄希望于7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強制執行的飲用水新國標,但部分民眾卻擔心新國標只是“看上去很美”,最后卻淪為擺設。
新國標與國際接軌
建國以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已先后修訂了5次,1985年頒布實施的上版標準(GB 5749-85)共35項指標,其中有機項目只有4項,這符合當時水污染主要是無機污染的現實。近年來不少地方的水源受到生活與工業污水的污染,水中有機物、氨氮等污染物大幅增加,相關指標需要進行調整。2006年12月,衛生部和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了新國標(GB5749-2006),把總指標從35項增加到了106項。該標準是由衛生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環保總局等部門的專家組成研討組,參照美、日、俄等國的飲用水標準而制定的。業內專家曾評價說,“新國標基本等同于2004年美國環保部制定的美國國標”,與歐盟水質標準接近。
能否落實尚是疑問
與國際接軌的新國標,一度被飲用水學界寄予厚望,認為新國標的出臺必將推動我國飲用水水質的提高,對我國供水行業實施工藝改造,提高供水水質,保障居民飲水安全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但隨著強制執行時間的臨近,以及自來水合格率的爭議不斷,學者和公眾卻無法全然樂觀。新標準能否落實是關鍵,如果無法具體落實,那便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首先,各地自來水企業是否具備與新標準相應的檢測能力還是一個問題,一些水廠缺少技術與設備,達不到新標的檢測水平。其次,檢測制度存在漏洞,第三方監測制度尚未確定,各地水廠對于實際執行標準與檢測結果仍然可以自說自話。
水廠信誓旦旦 公眾霧里看花
隨著新國標全面執行的臨近,各地水廠紛紛出新聞宣稱自家水質早已達到或已經優于新國標,甚至可以“直飲”,這樣的自說自話有多少可信度?住建部稱2011年我國水質達標率為83%,也就是至少有17%的不合格率,但迄今卻沒有一家水廠公開承認水質不達標。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飲用水安全研究所前所長劉文君表示,他對地方水廠近似于賭咒發誓般的水質達標表態早有預料。“這么多年來,除非當地居民抓住水質不合格的現行,如水質發黃有異味等,否則水廠絕不會承認水質問題。”還有學者透漏:“去年3月,南方某市自來水公司就說水質已經達到了歐美標準,可以生飲,但后來水里還是發現了紅蟲”。新國標全面執行后,各地水廠如果仍舊自說自話,那么公眾對自來水狀況仍會是霧里看花,無從得知水質是否真正達標。
不合格又如何?
2011年我國自來水水質17%的不合格率,意味著在去年近800家縣級以上水廠出廠水質不合格。這些水廠在水質新國標頒布后5年仍不合格,如今到7月1日新國標全面執行后又如何過關?不過關又該如何?是否應該及時公布詳細的水質監測“黑名單”?相關部門是否應該出臺相應的確切政策與制度來應對不合格的狀況?沒有督促與處罰措施,對不合格的水廠來說,新標準的檢測將無異于隔靴搔癢,那么又如何達到新標準對于推動工藝改造,提高供水水質的目的?衛生部的一位專家說:“說實話,有個別自來水公司,還有部分指標沒達到老國標要求。”改變不合格現狀、優化水質是標準執行后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否則標準將只會是一紙文書,沒有實質意義。
對于新國標的即將全面執行,國內的水務企業接受采訪時三緘其口,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水務集團都以“不能隨便評價”、“我們不好回答”的理由拒絕回答。自來水水質問題撲朔迷離,新國標的執行前途未卜,面對公眾的質疑與期待,7月1日新國標的全面執行能否撥開自來水問題的層層迷霧,擺脫真相難明的尷尬境地,實現其提高水質的最終目的,7月6-7日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酒店舉辦的“2012(第六屆)水業高級技術論壇”將會重點關注。(本文綜合自財新網、新華網、人民網、京華時報等媒體報道)
編輯:楊瑞雪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