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中國水網的最新調查顯示,我國供水行業集體虧損,狀況堪憂。今年3月底的“2012(第十屆)中國水業戰略”上,也將就此安排專題討論。究竟是什么原因困擾著供水行業的發展?上海濟邦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燎在接受中國水網專訪時認為,行業定位不清晰、監管不專業、政府的財務責任不明確是困擾供水行業的三個主要問題。
張燎認為,當前供水行業,有三個主要問題困擾行業發展:
一是,行業定位不清晰:供水企業到底是公益性企業還是市場屬性的企業?
如果是公益行業,則需要政府給予足夠的補貼,以平衡供水成本;如是市場企業,則需要實行全成本補償的水價,以至少覆蓋供水成本。
當供水行業全面虧損,企業提出調整水價時,政府往往以公益性行業來要求供水企業,以尊重民意為理由,致使水價調整成為行業難題。當企業需要政府補貼運營時,政府又往往以企業有水價收入為由,讓企業自負盈虧。因此,供水企業面臨兩難境地,性質定位模糊不清。很多涉及成本與責任的問題都難以很好解決。
二是,行業監管不專業。以最近這次廣州水價調整為例,網上公開的水價成本監審報告比較粗糙,尤其缺乏對定價成本合理性的說服力比較強的依據。譬如沒有一些關鍵成本項目的同行業對比,僅對廣州水司自身的相關成本項進行了審核,就作出其成本合理與否的結論,比較匆忙武斷。公眾最多只能看到廣州水司本身的成本真實與否,但不了解廣州供水成本相對同業是什么狀況?沒有這些對比,難以對廣州水價調整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
三是,政府的財務責任不明確。張燎主張,現階段我國的城市供水成本的責任,應由政府和水用戶兩類責任主體承擔,供水企業只是以有效率的方式提供供水服務的運營商而已,無論供水企業是何種企業所有制屬性,這一財務責任分擔機制劃定之后,其它問題就比較容易厘清了。現實情況是,很多時候政府躲在一邊,非但未承擔其相應財務責任,反而將供水企業和用戶推上對立的境地。因此,要破解水價難題,政府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責任,承擔相應的財務責任,至于經過監審認可的供水成本多少比例由政府承擔,多少由用戶支付的水費補償,可采取國際通行的公眾參與機制(聽證會也是公眾參與機制的一種),運用民主方式實現對涉及民生事務的管理。如果政府代替民眾決策,則政府應該承擔調價不成時的補貼責任。
同樣以近期廣受關注的廣州水價調整為例,張燎認為,西江引水工程投資如何計算遭遇眾議,原因就在于政府、企業和民眾三個關聯方的責任關系未被厘清。如果供水服務屬于企業代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責任的公益事業,則政府應該承擔相應成本費用。如果是企業自己的市場化行為,則應該用水價覆蓋相應成本。
對于水價問題,張燎認為,水價問題制約行業發展,不同的服務質量需要使用者支付不同的代價。水價問題應該與水質等相應服務標準有所對應,低質低價、高質高價。就如消費者不能指望支付兩三塊錢一瓶的價格,得到正品海飛絲洗發水。
與此同時,張燎認為,普遍享有供水服務是公眾的基本權利之一。當低收入弱勢人群無力承擔水價時,政府應該差別化地對這類弱勢群體提供水價補貼,但不應人為拉低水價,以盡量減少政府補貼,這是水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理順水資源要素價格的重要經濟政策。
在水價管理方法上,我國采用成本加成的定價法,以合理供水成本核定供水價格。在這樣的背景下,張燎認為,形成水價與某些主要供水成本,如電價等的聯動機制,是一種可行的調價思路。在建立水價聯動機制的同時,建立相應的配套機制,以讓民眾有足夠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利。
編輯: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