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編者按:2010年,重慶水務上市作為水務行業的標志性事件,啟動了水務企業的上市暢想,并引領了水務企業的上市熱潮。重慶模式也成為行業典型被廣為議論。究竟該如何解讀重慶水務以及重慶模式?重慶水務及其模式會為中國水務行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中國水網特轉發此文,希望可以引發行業更多思考。
繼保障房建設、戶籍改革之后,重慶水務在公用事業領域也開創了一個“模式”。
2010年3月29日,重慶水務正式登陸A股,發行5億股,發行完畢后總股本增加至48億股,擬上市融資20億元。實際新股發行價為每股6.98元,超募資金逾70%。
這是國內首家實現供排水一體化、廠網一體并擁有完整產業鏈的上市水務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專業水務上市公司。
上市之路
2000年,重慶市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水務)獲批成立。
創立之初,重慶水務困難重重。首要問題就是負債沉重,當時為保證重慶主城區供水, 由市政府向國內外舉債, 新組建了和尚山、梁沱、黃桶渡等大型供水及相應配套工程,重慶水務2001年國內外債務應付本息超過3.4億元。沉重的負擔直接導致一系列水務工程無法進行,當年規劃凈水系列工程需投資近30億元,這對當時的重慶水務來說,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用時任重慶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建中的話來說,“(當時集團)改革處于停滯狀態。與此同時,水務企業的生產經營和建設也陷人困境。”
轉機發生在2003年,當年重慶市政府作出大膽決定,將中央下撥的三峽庫區國債資金30多億元一并劃轉重慶水務集團作為資本金,由重慶水務集團成為國債資金的載體。除了國債資金,資產情況好轉的水務集團還向銀行進行了信貸融資。
2001年集團注冊資金為6.88億元,截至2003年底,集團總資產達67.96億元,凈資產45.87億元。
重慶水務上市之前,該行業和IPO絕緣已有6年。這6年間,重慶水務逐步完成了股權多元化過程。
2004年5月14日,重慶水務的獨資股東由重慶市人民政府變更為重慶市國資委。2007年6月28日,重慶市國資委將持有的重慶市水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7.28%股權劃轉給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之全資子公司重慶蘇渝投資有限公司。蘇渝投資于當年8月14日更名為重慶蘇渝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簡稱“蘇渝實業”)。8月21日,重慶市國資委再次將所持重慶水務85%和7.72%的國有股分別劃轉至重慶市水務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蘇渝實業。
2008年4月,蘇伊士環境和香港新創建集團(控股股東為新世界集團)以16億元收購蘇渝實業,由此持有重慶水務15%股權的收購。
外界分析,蘇渝實業的成立,就是為重慶水務引入外資做準備。
當然,重慶水務和兩家外資企業的合作并不是偶然事件。依托蘇伊士環境和新世界集團的合資子公司中法水務為平臺,兩家投資人在重慶耕耘多年。2002年起,中法水務與重慶水務先后共同成立中法供水、中法唐家沱、重慶中法水務投資等多個公司,提供供排水等一系列服務。
截至2011年5月3日,蘇伊士環境和新世界集團通過蘇渝實業持股重慶水務,相比上市前資產升值超過35億元。
重慶水務此舉也被看作解決外資水務企業在中國,高溢價競買、進而倒逼供水漲價模式的有益嘗試。
政府“創造”條件上市?
回頭來看,2007年這一年對重慶水務上市至關重要。
重慶水務當年啟動上市計劃,10月向證監會上報了上市計劃和材料。之后,為推進上市,重慶水務從銀行、證券公司等引進了不少專業人才,并在2008年開始引入了戰略投資者。
而其關鍵之舉則是1月1日開始的商業化改革中,重慶市授予重慶水務30年水務特許經營權,從原來的“政府特許、政府核撥費用、企業運營”的模式,轉變為“政府特許、政府采購、企業經營”的經營模式。
同時,特許經營協議將污水處理結算費用提升至3.43元/立方米。這大大超出了行業平均水平,也是被外界詬病最多之處。
據記者了解,水務行業內污水處理費基本在1元/立方米上下,而0.8元/立方米的價格被業界和很多地方政府公認為污水處理廠的運營盈虧線。“江蘇和深圳的污水處理費是比較高的,但也大多在1.5-1.6元/立方米。”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即使考慮到折舊和建設成本,也不會高于2元/立方米。
針對外界質疑,重慶水務表示,公司“廠網一體”的資產結構特點導致公司污水處理的成本高于其它一些城市污水處理企業;同時,重慶是山地城市,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污水處理工程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較高;最后,山地城市受地形分割及河流分割等地形影響,公司污水處理的規模效應并不突出。
高水價帶來高效益。2006年,重慶水務污水處理服務銷售收入為3.7億元,占企業總收入的32.33%,毛利率為26.69%。而實行全新結算價格后,2007年該項業務收入猛增至11.7億元,收入占比也大幅提升至62.22%,毛利率則上升至68.33%。
重慶水務招股說明書中的數據顯示,2009年集團污水處理業務的毛利潤率高達68.50%,遠遠高于A股同行業上市公司51.11%的平均水平。
為這部分利潤買單的,正是重慶市政府。
“排水實際上有兩個價格,老百姓交的污水處理費和政府支付給企業的,不是一個概念。”業內人士分析。
目前,國內水費由水務企業統一征收,水價中實際包含了供水與排水兩部分。其中供水費用直接計入企業收入,而重慶等部分城市規定排水費用由企業代收后,進入政府的專項賬戶,而后政府再核定污水處理成本,統一向企業進行支付補貼。
以重慶為例,居民污水處理費為1元/立方米,非居民污水處理費為1.3元,而政府向重慶水務購買污水處理服務的價格為3.43元/立方米。濟邦咨詢公司董事長、基礎設施專家張燎則表示,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情況,只不過差額沒有這么大。
重慶水務2010年報顯示,企業污水處理服務的收入約為19億元。而根據重慶市政府公開信息,重慶2010年全市征收污水處理費入市、區縣兩級財政近6億元。
模式爭議
重慶水務上市再次激起了關于公用事業資產能否上市的爭議。
“想把公用事業搞好還是得投入,政府不投入,民間資金怎么會有動力?”興業證券分析師朱峰認為,重慶水務的思路“值得借鑒”。
據悉,目前不少省份受到重慶水務啟發,正在尋求通過上市解決公用事業發展缺乏資金的問題。
朱峰同時表示,政府支出吸引了更多外來資金,而投資建設的管網水廠保守估計可以運行50年,“前期投入換來的是幾代人的長期回報。”
但也有不少人也對重慶水務的可持續性存有疑問。
“三五年內政府補貼沒有問題,但是每年這么高的投入如何長期維持?這是現在業界關注的問題。”張燎表示。
對此,重慶水務總裁劉孟蘭曾多次表示,重慶市政府給證監會出過承諾,將污水處理結算經費列入重慶市的預算資金。因為重慶市擔負著污水處理的對象是三峽庫區,而三峽庫區的水環境保護不僅僅是重慶的問題,甚至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問題。
但正是“三峽優勢”,使得人們對“重慶水務模式”的可復制性產生了懷疑。沈陽水務集團董事長張國祥即對此持謹慎態度。在他看來,重慶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就是三峽庫區的污水處理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方向,而其他城市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沈陽水務早在1999年便在香港上市,但兩年后因為政府承諾補貼與水價調整均未兌現而黯然退市。
由于污水處理費結算費用標準每三年制訂一次,第一期實際上已經結束。今年重慶水務將面臨一次考驗。各家券商的分析報告都將“污水處理結算價格降幅超預期”,作為重慶水務未來的最大投資風險。
重慶水務亦在公告中表示,“在第二期污水處理服務結算價格核定前,按照渝府相關文件規定,重慶市財政局暫按首期結算價格計算支付公司污水處理服務費,差額部分待第二期污水處理服務結算價格核定后30日內補齊或扣還。”
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編輯:谷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