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原籍浙江省上虞縣。1917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蘇省南京市。1938年夏,考上北大、清華等學府組成的西南聯大。1942年,西南聯大地質系畢業后,先考入重慶中央地質調查所。40年代,他追隨著名地質學家王曰倫,長期在西北地區從事地質礦產調查,曾從西寧橫穿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抗戰勝利后,他又追隨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協助完成中國第一幅一比三百萬的地質圖。新中國建立后,他的第一項任務是負責寶成線的工程地質勘測,完成了我國第一條橫跨秦嶺的復雜山區鐵路新線的勘測。從1954—1982年,長期擔任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的技術領導。80年代完成國際水文計劃(IHP)關于“地下水系統研究”和“水資源開發的負效應與管理”兩項國際合作課題。 從1954年到1982年,擔任全國區域性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的技術領導,制定了一整套規程、規范,并組織各省在普查資料的基礎上,完成全國地下水資源的計算任務。60年代組織有關各省編制出版百萬分之一的黃淮平原及松遼平原的水文地質圖系,建立了“圖系”的典型模式,是我國最早按自然單元編制的跨省小比例尺圖系。70年代進一步系統地制定出一套具有我國特色的《綜合水文地質圖編圖方法與圖例》,較好地反映含水層的三維特征,在全國得到普遍應用。 80年代,把正在歐洲興起的地下水系統理論引進國內。 先后發表“地下水系統的基本概念與研究方法”、“河西走廊水文系統分析”等論著,編輯出版了《地下水系統研究論文選編》,并參加了國際水文計劃地下水系統研究課題組,擔任亞洲地區實例研究,完成論文“華北黃河平原地下水系統”。該論文已被選作全球六大實例研究之一,納入國際水文科學協會出版的專著《地下水流系統分析》一書。參加了國際水文計劃關于“水資源開發的環境效應與管理”的國際協作課題,組織我國專家共同承擔該課題的地下水部分。這項研究成果已于1988年由國際水文科學協會公開出版。 代表性著作有《地下水資源與地下水系統研究》、《中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問題研究》、《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系統研究(英文)》《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英文)》、《中國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發展史》。先后獲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地礦部科技成果獎等多項。 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 現任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咨詢委員,長春吉林大學簡直教授,《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雙月刊編委會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