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12-24 10:13
來源:
作者: 蘭亞軍
摘要: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在我國逐漸呈“燎原”之勢。很多地方都在不遺余力、轟轟烈烈的推動此項工作,各種模式、各種技術也“紛紛亮相”。這對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是好事。但垃圾的屬性是什么,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或是說垃圾分類最終的目的是什么?
對于上述問題,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垃圾分類委員會主任、貴州高遠環保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固廢網金牌專欄作家蘭亞軍從制度設計的角度,進行了深度思考并形成系列文章,本文為第一篇。
時光飛逝,轉眼間,2018年就要離我們而去。距離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總動員令已近2年了。這兩年來,在國家住建部、發改委等相關部委的大力推動下,很多城市,特別是全國46年重點城市都在轟轟烈烈的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但也要清醒的看到,在推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主要的是,我們對垃圾分類這個“新事物”(哲學層面)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還不到位。特別是對總書記提出的“垃圾分類是一種制度”的理念理解不夠、領悟不深。垃圾分類是一種制度,嚴格的說,是一個制度體系,需要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的制度設計,制度設計決定垃圾分類的成敗。
筆者嘗試著,從建立“垃圾分類指數”制度、“新環衛一體化”制度、“消費者責任延伸”制度等,對考核層面,對收運處環節、消費環節進行制度設計,以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更加有效、實質性的進展。
因能力、水平有限,文中定有不足之處,敬請專家、學者、同行交流、指正!
大家知道,我國的垃圾分類試點正式開始于2000年6月,當時的建設部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列為第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如果用時間來劃分,這一階段可以稱之為“垃圾分類1.0時代”。
垃圾分類2.0時代,應該從2016年12年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上提出“普遍推進垃圾分類制度”開始算起,這是垃圾分類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標志,標志著我國的垃圾分類也步入了“新時代”。
一、 垃圾分類是一種制度
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在我國逐漸呈“燎原”之勢。很多地方都在不遺余力、轟轟烈烈的推動此項工作,各種模式、各種技術也“紛紛亮相”。這對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是好事。
但垃圾的屬性是什么,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或是說垃圾分類最終的目的是什么?這些問題我覺得還是有必要達成共識和弄明白。
愛因斯坦說:“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么,剩下的5分鐘足夠解答這個問題。”
這段話說明了想清楚問題的重要性。那么,垃圾分類到底是什么,最終的目的和目標是什么,如何衡量一個地方的垃圾分類做得好與不好,有沒有量化的標準,如何量化?這是我們這篇文章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我們說垃圾分類是一種制度。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習近平總書記說,“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這短短一段話,三次提到“垃圾分類制度”,這是重點。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文件題目清晰明了、開宗明義,就是“垃圾分類制度”。
制度是什么?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也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范或一定的規格。制度包含三個維度:法制、體制,機制。
垃圾分類制度嚴格的來說,是一個制度體系或是一個制度群,它包括垃圾分類管理制度、減量制度、補貼制度、考核制度等。由于篇幅的原因,今天重點談考核制度中的“垃圾分類指數”(Waste separationindex WSI)制度。
二、建立垃圾分類指數的必要性
1、是改變垃圾分類試點多年“原地踏步”的最重要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21日下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除“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這段大家耳熟能詳的講話外,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垃圾分類試點試行16年仍然在原地踏步”。雖然,會議報道沒有說明是哪方面在“原地踏步”,但結合上下文的報道可以看出,應該是指最終的結果——產生者(居民或單位)垃圾產生量沒有減下來,進入終端的量有增無減,這方面是在“原地踏步”。
考核制度是指揮棒、風向標,是垃圾分類制度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指標。因為,有什么樣的考核標準,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出現。為避免再次出現“原地踏步”的局面,應該出臺相應的、可量化的標準。
現在很多城市垃圾分類沒有標準,或者有,但不盡合理,都說自己做得好。筆者在《(之三)垃圾分類的目標、原則及評判標準》說了,許多城市在介紹垃圾分類的成果時,都說自己城市垃圾分類做得好,好的標準是什么?這些城市“主要介紹開了多少次會,寫了多少方案,貼了多少海報、搞了多少次活動,花了多少錢,賣了多少垃圾桶,開展了多少個試點。”
最近這兩年,垃圾分類“互聯+”和“智慧分類”又蔚然成風,很多地方,在介紹垃圾分類的成績時,多把垃圾分類“互聯網+”及“智慧分類”提出來。
而很少有城市介紹說,通過垃圾分類,源頭減少了多少垃圾的產生;分出來了多少垃圾,或者花多少錢分出一噸垃圾?我們會發現有些地方干了好幾年花了幾千萬元人民幣,卻只回收了幾千噸的再生資源(還不包括廚余垃圾)。按照噸回收成本來計算,每噸高達幾千塊甚至上萬塊,這樣的做法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2、花了很多錢,但垃圾卻越來越多,為分類而分類。
編輯: 程彩云
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垃圾分類委員會主任,貴州高遠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