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8-24 17:35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程云整理
在2018(第十屆)水業熱點論壇上,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辰坦稱,在治水問題要盡快補齊短板,并結合公司參與的項目案例,詳細闡述要用系統思維解決水環境問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當前排水管網的運行管理水平仍顯落后,排水管道疏通方式落后;排水管道結構性和功能性病害嚴重;排水管道破損、錯位導致管道滲漏嚴重。”8月22日,在2018(第十屆)水業熱點論壇上,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辰坦稱,在治水問題要盡快補齊短板,并結合公司參與的項目案例,詳細闡述要用系統思維解決水環境問題。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辰
以下為張辰現場發言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開篇先講述生態文明建設時代背景。2018年5月18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習總書記在會上一系列的講話,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在治水問題上有不少問題要解決,其中有一個就是要加快補齊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的短板…………,盡快實現污水管網的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
張辰表示,從去年開始就談系統化思維,很高興今年2月9號,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系統思維》,和我們提倡的主旨很契合。生態文明建設需有系統思維,水生態文明屬于生態文明的一部分,解決水的問題也需堅持系統思維。
國內外排水管網安全運行現狀對比
盡管水環境治理上升到國家高度,也需要系統思維解決水污染問題,但令人遺憾的是,管網建設作為水環境治理必不可少的一環,近年來除了我國管網建設規模在快速增長之外,排水管網安全運行和重視程度差強人意,亟需提高。
張辰坦稱,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當前排水管網的運行管理水平仍顯落后,排水管道疏通方式落后;排水管道結構性和功能性病害嚴重;排水管道破損、錯位導致管道滲漏嚴重,以上海市某區2011年排水管道為例,中度淤積以上的管道占總管道長度的18.45%,平均每1km就有1處破裂、滲漏等結構性病害。
近年來,近半數城市發生內澇的主要原因是排水系統覆蓋不全、標準偏低,新建管網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老舊管網得不到及時更新,部分設施運行不正常等。排水管網的建設和完善滯后于城市發展,城市中仍然有較多的排水空白區。
在設計手段、標準規范、檢測技術方面,張辰認為國外排水管網安全運行技術研究均走在前列,值得國內水業同行借鑒:
(1)設計手段先進:歐盟的排水設計規范要求當排水系統面積大于2km2或管道內流行時間大 于15min時,應采用非恒定流模擬進行城市管網水力計算。
(2)標準規范全面: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發達國家已形成較為全面的城鎮排水管網技術標準體系,用于指導城鎮排水管網的規劃建設和運行維護。以日本為例,發布了《下水道管路設施維持管理手冊》覆蓋了排水管道的設計計算、疏通方式、檢查手段、修復技術和管道污泥處理等各個方面。
(3)檢測技術創新:國外已從傳統的潛水員管道檢查向視頻檢測、聲納檢測、透地雷達等方向發展,實現管道檢測的數字化、三維化和全景化。
(4)管理機制完善:發達國家排水管網管理以內澇防治和污染控制為目標,強調全過程控制管理,并啟用了預警應急管理機制。如美國低影響開發(LID)、英國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DS)等。
基于我國排水管網存在的問題,張辰指出提高城鎮排水管網科學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和保障安全運行是當務之急,是解決城市黑臭水體、內澇防治的根本之道。他認為未來我國排水管網安全運行技術發展方向,應朝如下方面努力:
(1)樹立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理念
(2)提高排水防澇設計建設標準
(3)推行科學合理運行管理模式
(4)加快研發管網運行技術裝備
(5)建立管網信息平臺管理制度
(6)規范城市管網專項資金管理
談完管網技術后,話鋒一轉,張辰指出我國污泥處置技術現狀不容樂觀,第一:處理處置技術單一,污泥大多僅經過簡單濃縮和脫水處理就進行填埋;第二:技術路線不完善,以污泥最終安全處置為導向的科學處理技術路線體系尚未形成;第三:資源化利用率低:生物質能未有效資源化利用。
對此,他建議,亟待構建以最終安全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為導向的技術路線體系,提升污泥治理頂層設計水平,重點流域應率先突破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對于引領全國污泥科學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和推動作用。
如何樹立水環境的系統思維?系統思維的“六部曲”
會上,張辰大篇幅講述何為系統思維,以及如何用系統思維進行流域系統整治。他認為,系統思維范圍很廣,主要包括系統調查、系統規劃、系統研究、系統設計、系統評估和系統運維管理六大方面,簡而言之就是先著眼系統調查,建立系統的規劃,開展系統的研究,通過系統設計、系統評估和系統運維管理,使得我國排水系統恢復到原有的系統思維。
第一、系統調查:應需要建立水循環的信息系統,包括降水,污染源、管網(包括重要接入點的管網運行狀態)泵站、河道、污水廠等水生態系統要素的信息數據庫,數據庫既是前期調查的成果,也是后期運行管理數字化平臺的基礎。比如上海合流污水治理一期、二期和三期,均有一個信息數據平臺,三個平臺如何合并建立統一的共享平臺,并考慮數據性公開,比如短時期/長時期降水量等數據的公示,都值得我們思考。
第二、系統規劃:系統的梳理現有規劃,做好與各規劃的銜接、反饋研究。這看似容易,實則很難,水環境整治本身就是一個系統,但是各個部門各自執政,出臺不同版本的系統規劃,比如《城市總體規劃》、《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內澇防治規劃》、《雨水系統規劃》、《污水系統規劃》等等。
編輯: 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