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8-23 14:03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李曉佳
在2018(第十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談了他對新時代的理解。他強調,市場需求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這也在逼迫行業重新回歸技術思考,并提出了環境技術創新的五大趨勢。
黨的十九大后,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全國各地生態環境的治理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環境產業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如何理解新時代?如何理解新時代下的生態環境需求?在2018(第十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談了他對新時代的理解。他強調,市場需求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這也在逼迫行業重新回歸技術思考,并提出了環境技術創新的五大趨勢。
以下為傅濤現場分享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 傅濤
傅濤用四個詞來描述新時代的特征:黨領導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充分與平衡、感知優先。
黨領導一切。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政治正確的時代,或者是重返政治正確時代。環境產業是政策拉動性產業,以前研究各個部門的政策,研究國務院的政策,后來發現這些政策都出自黨的政策,環境政策之心是政治。
理解了黨領導一切,有利于理解環境政策。傅濤認為,理解了這些,就能夠很好的理解我國為什么會嚴控金融風險,為什么會嚴抓生態環保,為什么會出臺一系列投資政策、價格政策,為什么會大力推進一系列改革。
以人民為中心。強調人民為中心是說所有工作的出發點是人民群眾,改革驅動的方向是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的,是能滿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求的,這是所有工作的原點。
充分與平衡。過去的發展,追求的是一部分先富起來,因此會出現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等。進入新時代后,發展將追求更平衡,更充分。
感知優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不僅要有實質,而且要有感知,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體性展示與互動,深刻反映了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怎樣更好地滿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時代回應。
新時代下的生態環境特點
新時代下,理解生態環境也會有不同的邏輯。
生態環境被作為政治因素。傳統發展模式下,環境是經濟的附屬,是仰視經濟的,隨著環境壓力的加大,環境得以平視經濟。在新時代,生態環境是政治任務,一定背景下,可以在比經濟優先。
存量與增量并存,外延需求拓展為主導。20多年前,產業剛剛做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的時候,其實是一窮二白的。污水處理從第一座污水處理廠到現在五千多座,已經走過20多年,既存在著存量的提升問題,也存在增量不足的問題,但是外延需求仍然在不斷拓展。
傅濤強調,水十條、土十條、大氣十條,所覆蓋的領域,只有30%到40%直接計入了產業的范圍,很大一部分需求還在陸續釋放。環境的服務范圍不斷拓寬。
新釋放的絕大部分需求沒有清晰財務支撐。早期的供水、公交、燃氣等領域,可以向老百姓直接收取費用,后來的污水、垃圾處理有政府專項收費支撐。這些都有明確的價費體制。但陸續釋放的需求,絕大部分并沒有清晰的財政支撐。如黑臭水體治理、地下水修復、土壤修復、大氣治理等等。
政府支付意愿大于支付能力。面對環境治理,以前是能不做就不做,建成能停運就停運。隨著監管逐漸趨嚴,政府的支付意愿也越來越強烈,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工業企業,都在從被動環保變成主動環保。
但遺憾的是政府的支付能力在衰減,傅濤指出,過去30年,我們的財稅收入每年都以近兩位數的幅度在增長。但現在,我們的財稅收入增長在放緩,地方政府支付能力減弱。而環境治理領域絕大部分是地方的市政公用事業,實際上要靠地方財稅來進行支撐。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董事長 、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