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6-02 09:09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第三是依法治國。重點規范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無限膨脹。環保部是一個擴張部門,未來環保部有無限前景,說不定變成環保委。
在治理結構當中,“水十條”很好體現了習李新政的治國理念,我相信“土十條”最終也是這樣,邏輯關系不會變。
讓“水十條”落地,產業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公眾也是。但實際上,公眾是個泛指,目前不穩定可靠。企業可靠,因為企業要逐利,有章可循,可以成為政府的助理和伙伴。
“水十條”經過多次修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見。目前中國經濟正在下滑,因此“水十條”是穩增長的核心措施,是調結構的措施,也是惠民生的措施。這樣的話,產業界對“水十條”真正落地的推動作用就被充分重視,因為水產業力量總體還很弱,也許沒有那么大作用,但是仍然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尤其是最近環保股漲得很高。產業界怎么團結在政府周圍,既解決政府之憂,同時自己也良性發展,是未來的重點。
對“水十條”背景的闡述,是為了更好地理解16字新機制:“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這16個字體現了“水十條”落地的主要思想。
二、環境產業的重構
實際上,“水十條”中直接談產業的內容很少。李克強總理執政后,一系列的改革都在改變中國的產業結構,對環境產業來說,絕大部分是產業利好。環境產業的制度紅利大量釋放,包括公共服務采購,李克強剛剛當總理三個月的時候就開了政府采購公共服務會議,把公共服務外包。2014年政策大量出臺,如國發43號文對地方融資平臺的改革,地方融資平臺掌握的資產很多一部分是環境資產,包括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公司、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改革,對環境產業影響很大,突然出現了三四萬億資產存量,需要重新找主人。國發60號文,又改變了政府直接投資的結構,數萬億的增量投資方法變了。所以我們說環保的大資本時代來了,原來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投,現在一個城市整體投,一個省會動輒資產上千億,市場結構重新調整。
1、投融資體制改革在推進
既然體制內資本少了,地方平臺束縛住了,市場錢怎么進來?
總體而言,投融資改革意見對環境企業是一個利好。我認為,環保在二十年前是事業,不是產業,如果政府什么活都自己干,就像自己在家里做飯,不會有餐飲行業了,去餐館吃飯才形成了餐飲產業。所以,所有都由環保自己做,就不叫產業,真正的產業需通過專業化服務接通市場。
投融資體制改革影響非常大,產業影響不亞于“水十條”影響。如果說城投改革回答了存量怎么去處理,那么投融資體制改革講的就是新的增量在哪里。2014年末,國務院又發了69號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明確環境污染需要第三方服務,包括市政領域。以前環保系統說第三方治理都指工業領域,也包括環境監測、環評等。
2、環境需求甲方在變化
“水十條”的政策不是孤立的,總體上講,“水十條”是需求政策,但是如果沒有供給,“水十條”落不了地。縣市地方人民政府是實施環境治理的責任主體,環保部和省環保廳不是真正的責任主體。地方行政體系的改革、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都對產業發展影響巨大。
環境產業在重置當中,“水十條”是需求政策,深刻影響環境產業的甲方。環境產業有兩大甲方,第一是地方政府。這一輪變革,讓地方政府無論是財權、事權和行事方式都發生了變化。第二個甲方是排污主體。目前排污主體也變了,以前“偷”為主,環保部門一來就開設備,走了就繼續偷排。這兩個甲方變化,加上外部環境的變化,環境產業必然重新洗牌。原來環保產業做的細分領域中,水的領域很多,但實際上環保大部分領域產業界并沒有真正涉足,交易結構也不清楚。
3、環境產業交易結構在變化
另外,除了環境需求甲方的變化,交易結構也在變化。環境行業做PPP已經十多年了,現在政府理性化以后更缺錢了,所以交易結構調整是未來很長時間的工作,而且很多領域在探索。包括以前熟悉的BOT模式,其實未來大多會帶著一個帽子叫做PPP,還有一個叫特許經營。什么是特許經營?首先是公共性質的經營性行為,允許企業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來做,叫做特許經營。什么叫做經營性行為?就是要有經營性收費,自來水服務是經營性行為,公交是經營性行為,燃氣是經營性行為,垃圾和污水在國際上基本是經營性收費服務,但是在中國85%以上的城市則不是這樣,中國垃圾和污水大部分是事業性收費。
中國的污水收費只有上海、廣州等少量城市是經營性收費,還是被世界銀行改造的。絕大部分城市中的市政污水服務不是特許經營,而是政府公共服務采購,政府根據每個污水廠協議來做公共服務采購。整個中國環境治理結構,包括環境治理的很多事情,工業廢水治理是什么結構、園區環境治理是什么結構等并沒有充分理清。缺乏資金是中國大部分地方公共服務改革的主導因素,預算法對中國經濟影響很大,影響了很多結構的調整和完善。
因此,我們看到環境產業交易政策、產業政策都在發生變化,對中國主流環境公司來說,第一服務界面是地方政府,他們受到的影響更大。目前界面復雜性在環保領域是常態,不同環保細分領域交易界面不一樣,地下水修復政府自己干,只買設備,有個別的買工程,基本不買效果。
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老百姓開始越來越關注治理效果,所以“水十條”也要效果,“水十條”向社會承諾的是效果。現在“水十條”告訴你,甲方要求效果了,僅治標不管用了,當然總量控制仍然會做。
同時,產業供給政策也在發生變化,中國的資本市場對環保的熱度和關注度跟五年前有天壤之別,現在環保產業普遍被看好,未來將發展成為支柱產業。李克強總理講,5年以后節能環保產業要變成支柱產業,政策會傾斜,也拉動了資本市場的熱情。之所以“水十條”沒有出臺之前保密是怕影響資本市場,所以發布前成了絕密文件。
編輯: 李曉佳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