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8-02-11 17:52
來源:
作者: 薛濤
2018 年,對于環保企業而言,依然是機會與壓力并存的一年,環境治理需求依然龐大,絕大部分之前困擾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依然存在,少數領域還面臨著一些波折不定的局面,引導整個產業健康發展的力量不少依然是萌芽狀態。本文為國家發改委主管的《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志獨家約稿,對整個環保產業的2018年進行展望。
不久前閉幕的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美麗中國的明確目標和時間表,這對整個中國的環保產業而言相當于獲得了一張長達至少二十年的發展保證書,甚至考慮到生態環境拐點,這個時效還能更長。然而,正如黨的十九大所提出的,我們的工作當前還面臨很多困難,要達到這個目標還需要堅持不懈的更深層次的改革和創新,這方面的判斷不但適用于十九大所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也適用于環保產業發展本身所面臨的問題:產業能否健康,是環保治理目標能夠實施落地的重要條件。而高壓和長效的環保監管機制、堅定的市場化改革、產權保護和鼓勵創新,以及新型營商環境的構建,是扶持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
2018 年,對于環保企業而言,依然是機會與壓力并存的一年,環境治理需求依然龐大,絕大部分之前困擾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依然存在,少數領域還面臨著一些波折不定的局面,引導整個產業健康發展的力量不少依然是萌芽狀態。
裝備和技術總體相對落后
技術細分領域創新逐漸活躍
把環保產業簡單劃分為面向城鄉和地方政府的市政領域,以及面向工業客戶的工業治污領域。了解這個行業發展的情況,可以從上市公司的分布和規模來分析:從總體來看,除了電力行業大氣治理子領域和監測領域的幾家上市公司以外,大部分環保上市公司均和市政領域(污水、垃圾處理)的投資運營業務有關,幾家以膜技術上市的公司也各有不同比例的參與市政設施的投資運營。得益于自 2004 年以來住建部所發起的特許經營改革,投資運營公司借助資本的力量和國內土壤的滋養,已經非常強大,甚至通過近幾年的“走出去”在國際上也居于第一陣營的位置。2016-2017 年發生了多起國際并購案例,大多是在歐洲發達國家;而在東歐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的“一帶”東南亞地區,我國的市政投資運營公司以直接投資新建項目為主,也是風生水起。
而與之對照的是,中國的環保的裝備和技術公司總體仍處在相對落后的產業局面,無論在市政還是在工業領域,這是因為甲方的分散以及優勝劣汰規則的市場規則失效等綜合因素產生的,也是因為前文所述的推動環保產業健康升級的外部力量依然處在萌芽期的原因。結合我國國情:甲方依然分散(即便在水務投資運營領域)、關系市場、表演市場、低價投標、監管嚴格程度不夠、產權保護弱和低層次競爭等制約我國環保產業尤其是技術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諸多原因并未有根本性的好轉,有希望推動環保產業健康發展的“零容忍”級別的環保監管也才剛剛拉開大幕,產權保護等要件更是尚未見實際舉措。
但是,小、散,尤其是弱的缺點不能作為中國環保技術類企業的唯一標簽,在環保監管逐步嚴格的當下,技術創新和迭代的活躍度遠遠大于以往,而在三十年積累的國內技術實力,也出現了一些國際領先的細分技術,畢竟我國具有全球最大甚至也是最復雜的環境治理需求。國外一些已無法施展的沉淀技術也在引進國內中變革而復生。
此外,環保細分技術或設備的采購越來越受被監管的市場化主體的影響而開始有趨向理性的苗頭,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紤]到整個運營周期的性價比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合理費用下的穩定達標的必要目標當下其實還沒有完全被滿足,同時資源化、裝備化、信息化和低碳化四個更高階的目標中的某一個已經開始在局部領域的少數優秀公司出現。
話說回來,小、散本身未必是缺點,小、散且弱(低技術含量、山寨遍地和無序競爭)才是。對于技術驅動的領域,盲目提高集中度未必是個好的選擇,資本市場往往是提高集中度的助力,然而資本對于技術創新卻沒有太大的幫助。大公司陷入僵化的體制,往往遏制了技術的迭代創新。在國內,即便以某項細分技術上市的公司,也會盡快轉型增加業務覆蓋面(甚至為了做大營收提前轉型),甚至進入投資運營,模糊了其“重突破創新”的技術公司色彩。由于前文所歸納的國情原因,堅持在細分領域鉆研數十年維持領先且不盲目擴張的德國家族企業模式顯然在國內鮮見。我國總用法國只有兩家大型環保企業來作為應該全面提升集中度的理由(這背后也許是大企業話語權重,希望借此擴大占有率的原因也未可知),卻忽視了德國、日本和美國存在大量中小環保企業的事實。此外,即便法國,兩家大型環保公司也經常在細分領域與本國的小型技術企業展開合作。另外,某些發達國家工業治污需求的下降導致中小企業的不活躍也是與國內情況有區別的。
市政水務領域發展相對較好黑臭水體治理未來受PPP變動影響較大
市政領域之前主要集中在污水和垃圾兩類領域的特許經營為基礎的投資運營,和與之配套的工程和技術類環保公司,在污水和垃圾兩個領域已經培養了有二十多家上市公司,而后者卻仍處于相對分散的局面。唯一培養少數幾家上市公司的領域就是膜領域,也都很大比例或者至少積極參與了基礎設施的投資運營甚至 2014 年以來的 PPP 項目。
以供水服務和污水處理廠特許經營為基本商業模式的水務上市公司,2017 年依然都獲得了“勻速”的增長機會(每年大約 3000 萬噸/日左右的總的水務市場化資產增長規模),2018 年,在污水垃圾全面推行 PPP 的文件的要求下,預期還會維持類似的增長速度,而相關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是項目競爭越來越激烈,項目源頭有相當比例會被地方政府所控制的平臺公司作為轉型資產直接占有,而真正能公平推向市場的項目尤其是污水廠 BOT 項目將面臨著空前的競爭,超低價頻頻出現。而由于中水、海水淡化等領域外部條件依然不成熟,水務特許經營依然是最受歡迎熱捧的資產。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