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3-26 17:57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各位E20俱樂部的會員好,E20環境產業俱樂部是中國環境產業的第一圈層,是擁有140多家優秀環境企業組成會員俱樂部。這次聚會是俱樂部的年度聚會,也是結合博天環境20年慶典的聚會,有80家會員企業的120多位負責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我這里用大時代,大變革,大市場,大資本,大夢想,大未來,來展開2015年的中國環境產業方向的討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時代
用習總書記話說,我們中國的生態環境已經達到或者臨近生態承載的極限,這樣的外部環境實際上促使我們環境保護由原來的“假國策”變為真國策,過去30年,我們實際上沒有真正重視的環保,目前環保正在變成一個真實需求。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通過調整轉型釋放出越來越多釋放活力。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方向是為了更好發揮市場作用,依法治國更多把地方政府的權利裝進法治籠子,而地方政府也是環境服務的甲方,這個變化對我們環境產業影響巨大。中國行政權利改革改變環境產業的交易結構,而經濟體制改變環境產業的許多外部環境,無論投融資模式還是盤活大量的存量資產。環保產業在資本市場的預期增高,越來越多的外領域企業,包括一些央企,開始關注環保。中國國際地位的調整,海外市場快速增長,中國政府一直在海外賣我們的高鐵,有一天是不是能賣我們的環保,可能環保更能體現我們的大國責任。我們環境產業發展進入一個大時代,中國環境產業的發展必然面臨變革。
大變革
環境產業之所以產生,是因為環境服務的外部化。環境產業有兩大甲方,一個是排污企業,他們本身不愿意治污,如果政府監管標準不到,監管不嚴,其環境產業的需求意志必然是斷斷續續和不理性的,這就造成工業治理領域的環保企業沒有做出規模。另外一個甲方是地方政府, 90年代開始,環保需求陸續釋放,經歷了設備、工程、投資服務、綜合服務等四次升級,政府在步一步將市場讓出來。當地方政府的權利真的被裝進籠子,所有的邊界性公共服務都由市場提供時,讓出來的市場空間將非常大的。
大市場
在環境產業變革進程中,有4個文件特別重要。
第一個文件是2013年96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一個向社會力量采購公共服務指導意見,約束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的權力,出發點是行政體制改革,削減地方政府職能,能讓市場干得事情讓市場干。
第二個文件是43號文,是針對投融資平臺改革的,涉及中國地方政府十多萬億的資產,通過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清理,拉動地方城投公司的資產重構,地方城投公司都開始考慮自己的去向問題。我認為混合所有制公司會在資產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個文件是60號文件,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出發點是引入社會資本。這個文件回答了我們環境基礎設施的增量問題。地方政府的財政不作為環境領域主導的直接投資主體,但可以采用股權基金方式進入企業股權,也為項目融資開綠燈,明確講到項目收費權等是可以抵押的,這也是困擾環境產業很久項目融資領域的突破。目前中國環境領域的BOT有上千個,但是真正實現無追索權項目融資的不超過二十個,其他的都是母公司擔保。60號文對市場的增量產生方式會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第四個文件69號文說的是環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文件拓寬了一般意義上第三方治理的范圍,把市政拉進來了,原來傳統意義上第三方治理是工業廢水治理。此文件實際上回答了環境產業的歸宿,大家說的很多是財政部和發改委分別發的PPP政策,地方政府目前的熱點話題是PPP,PPP是會進入大資本的由頭。
我認為上面四個國務院的文件才是核心,上述總體政策的90%都是利好,對以市場為導向的主體來說是越來越好,是制度紅利。
大資本
我們在2004年談到中國環境產業進入到資本為王的時代,那是指項目投資,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場,自來水廠等等,都是以項目投資作為核心的。2007年開始,我們關注服務時代,關注技術,我們說技術進入產業時代。2010年左右進入投資高峰期,這一次基本上投資并購企業,產業資本之間的并購非常多。我們認為,現在大資本時代的投資和金融服務正在進入以城市整體為單元的時期,大資本時代的龍頭企業是誰,準備好了沒有?你是產業的未來嗎?
大夢想
對2015年環境產業的十大預測,也是我們大夢想。2015年有10個方向值得大家注意。
一是界面清晰化。我們的新環保法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期待已久的《水十條》估計在兩會后發布,加上2013年發布的《大氣十條》。這些政策與法規與原來政策不一樣,里面沒有動輒幾萬億的字樣,它們談的是環境治理的責任和效果。未來環境產業進入一個面向效果的時代,不是有幾千億的投資、建設多少個項目的項目時代。對環境污染的終身問責,無論央企還是民企是一樣。當責任無限追溯到行政責任時,政府一定要劃清與公司的界線。地方政府不僅與污染企業劃清界線,同樣也會與環境企業劃清界線。第三方治理,更清晰的政企合作模式,都在回答政府與企業的新關系,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二是需求廣域化。現在的環境企業做非常清晰的單一服務的,當環保法到位,監管到位,公眾參與到位,讓很多原來被忽略的環境需求就會凸現,需求面更寬。現在的環境企業只集中在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環境需求中,更大的需求正在釋放,包括修復領域,農村領域等等。
三是服務縱深化。環保部正在修訂新的污水排放標準,其實不光污水處理排放標準,幾乎所有排放標準都在提高的進程中。碧水源的成功就是技術的高標準,體現了服務的縱深化,高標準過去是不經濟的,因為別人做的剛好達標處理。但是,提標所促進服務縱深化的導向會逐漸推進產業發展和技術經濟比較。
四是收益衍生化。目前的環境企業基本上在為政府或污染主體做單元環境服務,而且嚴格基于需求,給一分錢干一份活。環境行業30年來都是被別人剪羊毛的,我們的行業做治理,收費收不上來,一條河變清了,收益的可能是地產。在目前背景下,環境產業應該認真考慮如何更多從別的行業得到補貼,怎么樣才能剪別人的毛呢,其實服務做到極致,會產生衍生效益。地鐵的收益就來自地產,高鐵的收益來自一路一帶的國際構想,高速和機場的收益來自區域經濟的增長。越是好的公司,做到極致化都會得到額外的利益。我們去年策劃發起了幾個活動,包括水龍頭直飲和藍色焚燒,跳出成本的因素,如果一個城市率先把水龍頭做到像歐美一樣可以直飲,會到來政治收益、健康收益,當然商業模式需要進一步設計;藍色焚燒就是將垃圾焚燒做到極致,把焚燒廠做成公園,樂園,游樂場時,公眾不再是鄰避,而是“鄰親”,收入也就不僅是排污收費和發電補貼了,就會有別的收入疊加。
編輯: 成苗苗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