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12-14 10:54
來源:
作者: 王天義
關于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也是中國老大難問題,而且存在政府和民眾認識不到位、行動不到位的問題。有些城市如北京和深圳等,有沖動有行動,但效果不佳。從四個桶變成了三個桶,三個桶變成了兩個桶,兩個桶最后又合到了一起。深圳機場有垃圾分類廣告,王石先生是代言人,代言詞是“垃圾不落地,深圳更美麗”。垃圾分類,應該從經濟、社會兩個層面來談它的意義。從經濟層面來說,分類做得越好,循環經濟就做得越好,垃圾焚燒效果和效率也會更好;從社會層面來說,垃圾分類體現著社會文明和公民素質的高低。機械化分類,不可能替代基于家庭和個人的精細分類,這或許技術上現在做不到、做不好,而我更愿意說,從社會角度,基于家庭和個人的垃圾分類,是“人間正道”,還是不要“投機取巧”為好。
關于技術創新
就垃圾處理而言,提升品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都必須緊緊依靠技術創新。大家知道,現在垃圾發電電價補貼很有可能會往下調,在這種情況下靠什么維持一個合理回報?一方面希望地方政府能適度上調一下垃圾處理費,另一方面還要琢磨技術創新,把發電效率往上提,把運營成本往下降,當然處理品質不能降低。也許將來有一天,全新的技術會顛覆垃圾焚燒的現有模式,就技術創新而言,一切都有可能。
關于PPP模式
關于PPP模式,剛才發改委韓司長做了深刻的闡述,我愿意在此基礎上,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對PPP的理解和主張。關于PPP,我有三句話。
第一,PPP的確是個好東西,但要用好并不容易。PPP作為一種理念,理解上要盡可能寬泛,因為只有理解寬泛,才能應用廣泛。PPP作為一種模式,操作上要盡可能規范,因為只有操作規范,才能行走得長遠。
第二,關于PPP應用的領域,我的理解和主張:純私人產品要交給市場;純公益產品還是要交給政府;準公共產品才應該考慮交給PPP。如果把私人產品交給PPP,那是逆市場化,不可?。蝗绻鸭児娈a品交給PPP,可能是逆公益化,也不可取。PPP有它恰當的應用空間,它不是萬能的,也不應該是萬能的。
第三,在中國怎么做PPP?我曾經寫過三篇文章:中國PPP,請讓理念先行;中國PPP,請量力而行;中國PPP,請簡單易行。
PPP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PPP?國內外的定義既簡單又復雜,我認為用一句話說就是:政企合作提供公共產品。它有三大要素:一是合作主體,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或政府與企業,兩個主體缺一不可;二是合作內容,即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三是合作關系,一定是伙伴關系,長期穩定、平等友好,風險分擔、利益共享,分享陽光、分擔風雨。
PPP通常有三大功效:融資、提效與改革。發展中國家更看重融資功效,而發達國家則更看重效率功能,而對中國,改革功效越來越被提及和重視,因為PPP模式會逐漸轉變社會理念和政府職能。PPP有多種模式,可以說是一種合作關系、一群合作模式。這一群合作模式包括:O&M,DBO,DBOO,DBFO,BTO,BOT,BOO,TOT,ROT,BOOT,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等等。可以說,不同國家在不同領域、不同產業有著不同的模式偏好,但這里邊“O”(運營)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運營,談不上PPP,因此,要有運營這個概念。而EPC不是PPP,BT也不是PPP,我們要把PPP做一些規范的限定。
另外,我們講基礎設施,如下圖所示,有經濟類和社會類兩大基礎設施。社會類基礎設施又可分公立、私立與公私合立(PPP)。而公私合立里邊又可以分為三類:企業既做設施又提供核心服務,如養老院、公廁等;企業做設施包括投資建設和維護,政府負責核心服務,如學校、醫院、監獄等;政府做設施,企業負責提供核心服務,例如體育場館等。體育設施投資太大,社會資本沒有這方面的投資沖動,比如北京奧體中心、新加坡體育場館,政府投資完之后,日常維護以及經營很不容易,可以考慮交給社會資本,因為經營維護是企業的強項。
中國現在PPP火得不得了,關于PPP的文件,平均每個月出一個,三年下來有多少個?可以說,短短三年時間中國催生了世界最大的PPP市場。
“他山之石”,加新澳英日的PPP發展經驗
PPP在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英國都做得很好,他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發展PPP。加拿大從2003年到2012年,十年做了121個PPP項目。新加坡13年做了13個,一年做一個,但是每一個都很成功。澳大利亞每年不會超過10個。作為PPP概念源產地英國到現在也就700多個。應該說現在全球PPP項目超過1000個的國家可能只有中國。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國家發改委和日本公益財團法人組織了中日民商事法研討會,會上日本專家詳細介紹了日本PPP立法與應用情況。日本從1999年到現在17年做PPP,他們沿用了英國PFI的概念,實施項目的數量和合同金額呈現階段性穩步增長,截至2016年3月,累計做了527個項目,共計約5萬億日元。其項目平均規模,我算了一下,大概每個項目折合6億人民幣。韓司長講,10億以下的項目做PPP比較好。而且,日本這500多個項目的失敗率不到1%,可謂成功率極高,原因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鑒,包括良好的頂層設計、中央與地方的合理分工、搭建官民溝通平臺、加強官民能力建設、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等。
編輯: 趙凡
聯合國PPP中國首席代表、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光大環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