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7-18 13:07
來源: 《世界環境》
作者: 傅濤
面對國際化、資本化、互聯網+、生態化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中國的環境產業進入到新時代,時空在加速,產業在重構,格局在變化……一方面,中國政府給予了環境產業較高的期望:一是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二是擔當起環境質量改善的大任。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向中國的環境產業敞開了大門,國際環境資產正在向中國環保企業集中。但同時,環境產業還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目前60%的環境治理需求還沒有被市場挖掘,在被識別的市場中,20%的需求是供大于求的,20%的需求是被政府錯誤的配置而扭曲的。在此背景下,環境產業在“十三五”期間將迎來什么樣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基于對環境產業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從需求側、供給側、交易側三個方面進行深度解析,勾勒出環境產業的“十三五”發展藍圖,供產業界參考。
一、需求側——真需求時代
環境產業的需求側,是指環境治理服務的需求方,也是環境產業的甲方,包括地方政府以及排污企業。
過去三十年,環境產業經歷了設備制造時代—工程服務時代—投資運營服務時代。但環境產業的配置方式一直不是完全按市場配置,而是由政府配置。筆者認為,“十三五”期間,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環境產業將進入真需求時代,環境產業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被打開,環境治理服務向縱深化發展,大量的環境治理需求將被釋放,以水體修復為核心的流域治理、農村環境治理、土壤修復等為代表, 環境產業將迎來真產業發展的機會。
政策推動效果時代來臨
眾所周知,環境產業是政策敏感性很強的產業。已經發布的新《環境保護法》、“大氣十條”、“水十條”,即將發布的“土十條”,陳吉寧部長的屢次發言,以及國家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使用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環境治理的目標要面向環境質量的真正改善”。國家的重視、政策的明確,推動產業進入效果時代,環境產業需求也將因此變寬、變真。環境產業由原來的提供末端治理服務,逐步進入到物質能量轉換、鏈接的過程中,越來越像一個新產業的起點。
政府角色在轉變,甲方趨向理性
環境治理的甲方以及國有資產投資方式、PPP的合作方式的改變,加上政府采購公共服務基本框架——環境真需求的釋放推動產業新供給改革的建立,政府角色在發生大變化,市場化成為必然趨勢。政府只需做好統領、制定標準、加強監管,建立起真正的市場機制,公共服務則由市場來提供。同時,信息公開、公民環保意識的崛起等,重構了政府、公眾、產業的三元關系,產業、公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產業、公眾、政府互動的時代,助推了政府環境治理真需求的釋放,甲方進入到環境治理的深層次需求時代,趨向理性的面向效果的采購。
二、供給側——供給時代
環境產業的供給側,是指面向環境治理需求方提供環境治理服務的供給方,也是環境產業的乙方。
進入真需求時代的環境產業,勢必帶來供給側的改革。環境產業有兩條供給線,一條是傳統的供給線,也叫大眾的供給線,追求質量、性價比、競爭、成本控制等,目前此條供給線存在供大于求、市場錯配等問題;另一條是新供給線,所謂新供給,即小眾的、細分的,基于客戶痛點的供給,這正是環境產業目前所急需建立的新供給線。筆者認為,“十三五”期間,環境產業很大的一個藍海市場將產生在新供給的細分領域。初步判斷,將釋放出約1萬億的創新市場空間,若按20億進行市場切割,將會有500個細分領域。尋找500個細分領域是有方法可循的,可稱之為三維法,一是服務領域細分,二是用戶痛點,三是服務或產品的供給方式。筆者認為,對于環保企業而言,首先是要通過創新找到新需求市場,其次要通過資本戰略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
用創新尋找藍海
創新分為四個類型: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和價值創新,價值創新也特指商業模式創新,也是創新的最高級別。時空高速轉變的時代,技術創新已來不及,模式創新成為環保企業迅速發現市場的重要工具。商業模式是一種以企業價值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交易結構,變革會給企業的商業模式重構帶來機會。現在的大部分的資源和價值并不是人的勞動創造的,是自然本來就有的,比如石油,比如說把霧霾吹走的風。而且大部分的價值在社會中是沒有主人的。這兩點應該是商業模式重構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基礎,一個好的未來商業模式就是要形成連接點,連接點產生價值。
用資本決勝未來
大資本時代的來臨正影響產業一系列的競爭。一方面,產業正從項目投資時代進入資產重置時代。另一方面,由市場主導的資本市場也在發生變局,注冊制的展開、股權投資市場催生的并購浪潮,以及產業基金帶動險資、社保等低成本資金的大體量進入,都可能會推動環境產業格局的重構。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的產業競爭格局中,不可避免要與資本為伍。資本特別看中有未來想象空間的環境公司,如果能被資本所識別,任何產業可以五年后甚至更遠的未來,作為資本的起點,參與市場競爭,極大地拉開與對手的距離。
三、交易側——商業模式時代
環境產業的交易側,特指不同類型的環境治理企業之間的競合關系。基于對產業的研究與認識,E20研究院在發布的《面向未來的環境產業戰略地圖》中,把目前環境產業的供給方分為五大類:I方陣,環境產業一級開發商;A方陣,重資產環境集團;B方陣,區域環境綜合服務集團;C方陣,細分領域專業化系統解決方案領跑者;D方陣,專業裝備制造服務商。
早期的環境產業緊隨政府的需求發展而起,提供的服務更多是與各種工程相關,可簡稱為“要素時代”。隨著環境治理真需求的釋放,效果時代來臨,環境產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也在改變。要素時代的環境產業,用不著考慮商業模式,交易結構就是政企關系,同時,帶有一點非理性的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效果時代的環境產業,政府的權力將被關進“籠子”里,整個環境產業都將是市場行為,即環保企業的對接界面已經變成了企業,企業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政企關系,企業與企業之間形成穩定的、基本的、價值交換的交易關系,當這種交易關系的規律固化下來即形成了商業模式。因此,筆者認為,“十三五”期間,環境產業的交易側將進入基于價值交換的商業模式時代,并將以大企業為中心,形成10-20個產業航母戰斗集群。
編輯: 李艷茹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