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6-28 16:44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回顧過去一年來,供水行業的市場信息,發現基本都是在體系之內的,這說明行業正從政府的價值視角、政治視角中淡出。”在2016首屆供水高峰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中國供水聯盟理事長、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指出了目前供水行業面臨的困局。他從供水行業的痛點談起,分析了在外部趨勢、政策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供水行業的未來發展及創新思路。
以下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供水行業5個持久的痛
一是公共服務與企業盈利的矛盾。大家知道公共服務是地方企業的責任,我們一直在探討這樣的領域,企業到底如何做,事實上供水公司一直都沒有達到1998年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所預定的盈利目標,跟我們的系統矛盾有很大的關系。
二是成本攀升與水價制約的矛盾。以前水資源的成本一直在提高,人力資本、電力資本都在提高,但是水價調整并沒有非常好的形成機制。雖然發改委的主管部門知道行業面臨的困境,但是一直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答案。
三是投資需求與資金不足的矛盾。我國城市高速化發展,城鎮基礎設施的投入和供水設施改造的投入大量增加,但是我們行業的融資體系、配套體系并沒有通暢,簡單靠借貸融資,很多企業負債率達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四是服務現狀與要求提升的矛盾。行業服務水平和老百姓的要求在發生變化。很多人提西方的水龍頭打開就能喝,在中國水龍頭直飲還只是一個夢想,服務預期與現有服務體系是一個矛盾。
五是轉型發展與體制束縛的矛盾。行業市場化過程中很多的水務公司風起云涌。2000年以后,北控、首創等水務龍頭的不斷布局,還有很多民營企業都得到了迅猛地發展,但是供水行業只有少數的水司實現了混合所有制股權改革,絕大部分企業被體制牢牢束縛,這其中的矛盾其實一直在困擾著行業。
今天的討論也是圍繞行業目前存在的矛盾,尋找可能的突破和解決之道。但討論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忘掉顧慮,看看我們行業是什么性質的行業。
對供水性質的三個認知
對供水性質的認知,我用三個詞來概括。
公共性。供水是最基礎的公共服務,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是排在所有公共服務最前面的。
市政性。供水行業是市政公共設施的代表性行業,地方人民政府作為責任主體,注定是地域分割的,不像電力行業和鐵路行業屬于國家級公共設施,但是屬于國家壟斷行業。這種背景之下屬于地方市政事權,責任是分散的,服務碎片化。
經營性。供水行業實際上是個經營性的,是經營性收費,由發改委的價格部門來管理,行業本身是面向用戶直接供應的,這與燃氣、公交是相似的,但是與污水、垃圾等其它管理設施是不同的。
以上三個性質是供水行業改革的出發點。下面我們看看供水的產業。
供水行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在很多城市都有60多年的歷史,北京、上海更早。2002年建設部推動公共事業改革之前,供水行業不是一個產業,但政府為什么把這個行業變成了產業?這取決于市場化進程,這是公共服務逐漸外部化的過程。政府沒有資金,沒有能力,沒有足夠的效率來自己完善供水服務,便有了市場機制,政府開始變成向服務機構的采購,由市場主體來完成具體供水服務。
那么供水行業如何練就成產業的?供水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進程就是公共服務逐漸外部化的過程。雖然從2002年拉開序幕以后,這個過程有過爭論和遲疑,一方的意見認為堅定不移地要推動市場化、產業化改革,但有一些人認為這是公共事業,應該走向政府直接提供服務,這個爭論現在基本上終止,終止的原因是因為“十八大”以后,尤其是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有文件明確了市政公用事業基本上走市場化道路的戰略判斷后。我認為,對于這個問題目前不存在疑問和爭議,只有圍繞方法論的爭議。
供水行業各領風騷的20年
在行業改革過程中,供水企業各領風騷若干年。20年以前,我當時在住建部工作,有深刻的體會。以深圳水務為代表,主要精力在管理的提升上,深圳市承擔了很多的工作,做了很多表率性的工作。包括北京自來水主要注重水質的提升,所有水廠都做了深度處理,引領了水質的改革。濟南水務關注服務、關注用戶的感知,像濟南“小白熱線”專注服務已經20年了。這些都是內生式的,無論管理也好,水質也好,服務也好,這是供水之本,是我們戰術層面的核心話題。以前我們跟供水行業交流,基本上圍繞這些話題展開,包括信息化的提升改造等。
供水行業也在機制環節不斷摸索,澳門水務在1985年做了第一個經營合作,而且執行了25年,2010年做了第二期續簽,開辟了由市場化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先例。澳門自來水成為亞洲第一個把供水系統服務特許經營周期完整完成并成功續約的項目。我們多次去澳門學習,也有幸作為澳門水司特許經營的評估單位,做了兩次評估工作,得到了很多啟發,也把很多經驗借鑒到國內。
另外,很多外資對推動我國供水行業的改革也起到了積極作用。雖然威立雅有所下滑,但事實上它在供水改革中是功勛卓著的,包括成都、天津等地的一系列項目都有威立雅的影子,這些外資推動著我們行業投資運營的專業化,也包括首創股份等早期的國有市場化公司,他們都在認真地推動市場。當然他們市場推動是為了獲利,但是也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當然也包括了我們特許經營的示范企業江南水務,是傳統以供水為主業的公司接通主板市場的代表,江南水務在主板市場成功上市。我有幸作為江南水務前兩屆的獨立董事經歷了這個過程。希望在供水服務品質的模式上有所引導,在產權改革上也做了很重要的努力。
上圖中,一黃一綠見證了整個行業的不斷地改革、創新。還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和企業,我不一一列舉了。我只是想說,二十年來,供水行業的改革和摸索一直沒有停止,行業體制改革是本,但不能用戰術層面的勤奮掩蓋戰略層面的的懶惰。現在到了機制改革發展的關鍵期,本次高峰論壇,也想從更高的視角看待供水行業的未來。
編輯: 李曉佳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