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08-23 15:25
來源: 中國固廢網
作者: 傅濤
社會化的影響,對于我們這個行業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對于垃圾焚燒行業來說,我們認為綜合環境效果的時代正在到來,不光是垃圾焚燒行業,整個環保行業都在面臨“效果時代”。即將出臺的固廢十條基本原則一定是像水十條一樣,面向效果的。政府不再是主導,政府只是統領。用市場來驅動,更好的公眾參與,這是水十條的實施原則,我相信固廢十條也是差不多。另外,我們更多的環節在接通市場。因為地方政府的變革,造成了收運環節進入市場,處治環節進入市場。另外,我們資源利用環節的快速發展,也談到了全面環境提標與監管。我總結一下這一段,我們想說的是中國的環境問題從單一問題導向的時代正在結束,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效果時代,或者說生態循環時代。
垃圾焚燒2.0的的四方面解讀
下面,我談一談我們的藍色焚燒2.0。剛才我說的,從問題導向向價值導向的跨越,是2.0所倡導的真正思想,它將引領未來垃圾焚燒的新時代。我們想從四個方面解讀一下,或者我們對于垃圾焚燒2.0的認知四個方面的理念。
第一點思考,環節服務不能導出環境效果?,F在社會如果要的是環境效果,只有一個環節的服務實際上是很難導出環境效果。就像我們在98年、97年水務改革的時候,最早供水也做的是環節改革,就是自來水公司的某一個水廠進行BOT。實際上單元服務的成效并不能夠直接推導出系統服務的成效,就像垃圾焚燒爐子做的再好,并不能夠真正解決社會的固廢問題。第一個話題,第一個理念談到的是去單元化。我們垃圾焚燒的關注點,不能僅僅是焚燒這一個環節了,焚燒并非唯一的產業環節。其實我們從收運到最后的資源化處理,這種為了把焚燒做好,我們的焚燒企業不僅僅是把運到我廠里的垃圾怎么燒好。實際上會更多的關注到前端的收運系統,前端的分選系統和后端的處治系統、資源化系統。也就是說,焚燒只是切入固廢管理的最好產業切入點,并不是唯一點。所以我們強調上下游的協同,要產生更大的價值增量。
在我們未來講的“去單元化”中間,焚燒仍然重要,只要我們有物質是通過高溫高壓產生的,就必然通過高溫高壓焚燒環節還原出去。我相信未來焚燒的比重,不會像現在這樣的持續上升。但是,焚燒作為一個核心環節,在固廢領域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
第二點思考,本身工業生產就是從自然中獲取資源,加工過程實際上是分離過程。我們的使用過程實際上是混合的過程,污水是因為固體廢物跟水混到一起了。我們的環境治理最高境界是把物質分回去再進入加工環節,其實分開的過程既是環保,也是制造行業。大家我們現在大部分的固廢處理,基本上是把已經混合的繼續混合穩定化,這是我們現在的環保主導方向。這也預示了我們本身這樣的做法,是生態循環的過度行為。生態循環是我們說的垃圾焚燒的2.0的核心理念,剛才有人談到服務成本提高怎么辦?其實我們有幾個觀點,其實所有的環節,焚燒都可能不是最終環節,只是新能源產生的一個環節,而不是處置環節。
如果真正的資源綜合利用,人類社會幾千年并沒有產生真正的垃圾。以前的中國經濟幾千年的發展,是因為我們并沒有遵循著簡單的把它固化的埋起來。直接填埋本身在阻斷循環的。真正價值的創造是在做加法。以前我們是在做無害化、減量化、穩定化的減法,把固體廢物盡量處置到沒有危害。但是實際上如果你把每個物質,就是所謂的資源化概念,作為原料、作為加法。我們有一個會員,它把餐桌垃圾穩定化以后作為原料添加別的東西,讓它變成肥料,而不是簡單的把廢物就當做廢物。循環經濟的理念和我們現在說的“藍色焚燒”藍色經濟的理念是不同的概念,循環經濟只是把廢物進行利用。其實藍色經濟的理念,或者說藍色焚燒2.0的理念是把固體廢物里頭的有用物質添加更多的物質變成新的產品,實際上產生增量。如果真的循環起來,會降低我們處理環節的成本,會產生新的增量。沒有增量的產業環節,實際上最后都會被產業循環所排異。所以藍色焚燒2.0的核心理念,實際上是生態循環。生態循環本身里面要產生價值的增量,但是我這里強調一點,我們強調資源化,并不妨礙地方政府為無害化的支付體系。實際上在穩定化過程中間,有一部分成本是一定要支付的。支付完以后,只不過我們的產業界應該更多的經歷往后延伸。如果我們產業界止于無害化和穩定化,這個公司一定沒有很好的收益。我也相信無害化和穩定化的成本會越來越低而不是越來越高,因為它是越來越被社會公開的環節,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創造增量的話,就很難實現高額增長。
第三個方面,循環的環節價值。每一個企業都是一個環節,這個“環節”怎么能夠在循環過程中間不被排異掉?你的價值存在,牽扯到每個企業的做法。我們這個行業相對粗放,其實很多的領域都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挖掘的。極致化是超出用戶預期,只要超出用戶預期了就是極致化,你會感動用戶。我們崇尚的是每一個環節做好自己的體系,做到極致,讓上下游感受到你的價值,這就會拉動我們的生態循環。所以我說第三個理念,實際上是極致化。做極致化的基本思路,要用跨界的技術來創新。這里頭談到了生物技術和物理技術、化學技術的融合,包括: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新材料技術的融合。用新的技術思路改造我們這個行業,當然這個技術路線可以引進國外的技術,甚至購買國外的技術公司,甚至注入自己相應的研發。真正能夠讓我們這個固廢處理的環節,進一步的精細化提升。我們有非常非常大的空間,中國的固廢領域因為每一個都是劃地為牢的,每個都是做到小而全的。我們的填埋基本上是“屬地化”的,每個企業在技術研究、技術追求上非常乏力,造成大部分同質化競爭。
最后一個討論的話題,每個企業的寬和窄。我們要做到價值扭轉起來,就需要很多的跨界環節。每個企業不可能把每個環節都做到極致讓用戶感動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如何處理寬和窄的關系?這是我們說的第四個理念,實際上是產業生態的概念。因為我們現在的環境都追求效果導向以后,不可能讓一個單元的服務做極致以后能夠傳遞到老百姓,傳遞到企業、政府用戶那兒感知到我的環境效果。必須讓環節扭轉起來,扭轉起來很多是跨界的??绲睫r業領域、燃氣領域、能源領域、環保水的領域,這樣廣闊的空間中間實際上每個企業之間有一個“窄”和“寬”的選擇。我相信有一批公司是做“寬”的界面的,就是我們說的一級開發商,為用戶提供綜合的環境效果。但是這些不可能把每個窄的都做到位,我們崇尚的是產業之間有一種生態的共生與合作,每個企業有開放的胸懷。
編輯: 李丹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