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6-01-31 09:06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將有50萬左右的鋼鐵職工面對調整或重新選擇。”周末微信朋友圈中一篇名為《這場50萬人的大遷移,對中國意義非凡》的文章提到,指導這場50萬人遷徙的綱領性文件名為《關于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目前已獲得國務院批復,或將在春節后正式下發。有參與制定《意見》的人士表示,鋼鐵去產能,不區分企業所有制性質。但在參與起草了供給側改革相關文件的經濟學家看來,國有企業才應該是去產能的核心,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從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的討論中,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薛濤表達了他對供給側改革的一點看法:
供給側動真格的了,我也是很支持的。不過,黨總是勇于改正錯誤之舉也被繼續中,我倒是細品來,在表揚壯士斷腕壯舉(好像仔細想來喊痛的是屋里人,其實斷的是隔壁老王的腕子的趕腳
)之余,是不是反省下這多余的腕子是因為什么才能長出來的呢?要怎么改革我們的國企制度、銀行制度和發改委立項制度才能在以后避免再次看錯方向亂長腕子呢?要不然,斷腕子就像反腐,變成十年一輪的割韭菜,后者被割的是官好歹國庫有收成,前者被割的可是民啊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薛濤
附:
這場50萬人的大遷移,對中國意義非凡
一
這是一場50萬人的大遷移。
它不是春運,但其過程之艱難、波及范圍之廣、對中國經濟未來影響之深遠,無人敢低估。
遲京東采用目前中國鋼鐵企業人均噸鋼生產率,粗略計算出了這個數字。這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說,按照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再壓縮粗鋼產能1億到1.5億噸的目標,目前中國鋼廠人均產鋼300噸,此輪鋼鐵去產能意味著,將有50萬左右的鋼鐵職工面對調整或重新選擇。
指導這場50萬人遷徙的綱領性文件名為《關于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目前已獲得國務院批復,或將在春節后正式下發。與此同時,與這份文件相關的8份具體配套政策文件,也即將由相關負責部門起草完畢,這些配套政策分別涉及財政、銀監、環保、安監、土地等內容。
1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國資委、央行等八個部委要求稱,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情況要摸清、目的要明確、任務要具體、責任要落實、措施要有力”。這5個具體要求,意味著最高決策層希望看到一場扎實有效的去產能過程。
一些敏感的鋼鐵行業人士從習近平的5個要求中揣測到了更多的信息。
一位來自大型國有鋼鐵集團的高層說,“這表明高層對供給側改革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至少要做到去產能的徹底化。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說,‘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工作重點,關系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關系到“十三五”的開局。’可見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首要任務,前幾年鋼鐵行業也經歷過多次產能淘汰,但從結果看,根本不徹底。”
幾乎所有的鋼鐵行業人士都明白,這次去產能的過程將不同以往。1998年曾經出現的下崗、再就業等歷史記憶將不可避免地回到現實。景象如此相似,只是當年的“入世紅利”、“房地產和投資紅利”如今都已不再。這一次,鋼鐵行業的轉型、中國經濟的換擋只能依靠自身提供源動力。
以1月26日下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為起點,在1998年之后,中國力度最大、用意最深的一場去產能行動正式登場。
據稱,《關于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將與十三五規劃相銜接,但大部分工作目標將在2016~2018的三年時間里解決掉。因此,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再壓縮粗鋼產能1億到1.5億噸的目標,將會在未來三年內完成。
具體而言,1億到1.5億噸的鋼鐵去產能目標,將通過強制淘汰和引導淘汰兩種方式解決。對于前者,將通過《環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以及安全生產、能源利用、技術方式等行業文件來限定。也就是說,那些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政策要求的鋼鐵企業將全部被強制關停淘汰出局;而政策引導淘汰的,主要是已經主動退出市場,或者不符合地方發展規劃,需要搬遷改造,以及主動進行兼并重組類的企業。
民生證券研究院高級宏觀研究員朱振鑫猜測說,在未來兩到三年,國家會向地方分配相應指標,各地也會制定各自的去產能目標。對落后產能進行兼并重組、破產清算,從政府角度來講,可以減少不合理的財政補貼,相應的處理好銀行的呆賬、壞賬等不良資產,有利于鼓勵鋼企進行改革和創新;對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控制好銀行風險。
二
一位參與《關于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起草討論的人士說,鋼鐵去產能,不區分企業所有制性質。
但在參與起草了供給側改革相關文件的經濟學家看來,國有企業才應該是去產能的核心,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因為絕大部分民營企業,是沒有條件去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政、金融資本的。“安樂死”成為去產能的焦點話題之一。這位經濟學家表示,“安樂死”是指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應多用兼并重組的手段,少用、緩用直接破產的方式。對很多國有企業來說,兼并重組無非就是讓一家好企業重組一家差的企業。這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兩家企業重組后,產能下去了,效益上來了;另一種是,差的企業反過來會把好的企業拖垮。“中國目前不具備1998年進行大規模國企改革的現實背景,必須要考慮社會對改革的承受能力。‘安樂死’也是不得已。”
編輯: 李曉佳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并兼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