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04-11 13:44
來源: 上海證券報
作者: 張問之 王喬琪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下稱《綱要》),從“樹立質量發展綠色導向”“加快質量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對各行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推動低碳轉型提出具體要求。
上海證券報記者注意到,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成為各行業發展大勢所趨。以水泥、鋼鐵等為代表的“兩高”(高污染和高耗能)行業,龍頭企業正以技術為引領,降耗減排向綠而生;與此同時,“變廢為寶”為多個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大循環產業園建設、廢舊電池拆解業務發展如火如荼。
伴隨各地及各重點行業、龍頭企業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密集出臺,多個產業賽道已奏響綠色發展的“變奏曲”,以低碳轉型助力質量強國建設。
技術引領 高耗能追求綠色化
綠色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綱要》提出,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加快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
記者采訪了解到,水泥、鋼鐵“兩高”行業龍頭企業正積極搶占技術高點,倒逼自身轉型升級,走出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子。
“努力探尋一條運營成本低、技術成熟度高、綜合效應大的碳減排路徑”,是海螺集團董事長楊軍對行業綠色轉型的期許。海螺集團計劃在2023年全面完成現有生產工藝技術升級,力爭到2030年所有工廠實現“零外購電”。
產業減碳、發展增綠。據了解,海螺水泥通過生物質燃料替代煤炭、煤矸石配料推廣、燃燒促進劑試用等舉措,2022年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顆粒物排放濃度分別下降16.1%、10.1%、17.3%,節能降耗效果明顯。
再看鋼鐵行業,寶武、河鋼等公司的低碳科技創新已進入應用階段。寶武集團研發的全球首個400立方米工業級“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投運3個月,固體燃料消耗降低30%,碳減排超過20%;已全線貫通的河鋼集團張宣科技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投運后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0%以上,每年可減碳80萬噸。
“氫能冶煉是鋼鐵生產實現無化石冶煉、達到零碳排放的重要技術,目前包鋼、建龍、酒鋼、鞍鋼等企業也在不斷推進。”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向記者說。在她看來,《綱要》發布后,我國鋼鐵工業將加速向低碳冶金、低碳物流等全方位低碳發展,鋼企要在能源結構轉換、產能結構優化等方面發力,共同推動行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循環利用 資源能效最大化
在山西長治的王橋工業園區,坐落著一個巨大的山西省重大轉型標桿工程——潞安“180萬噸/年高硫煤清潔利用一體化項目”。在這里,一塊煤炭經過幾十種復雜工藝,變成了油品、高端蠟、特種燃料、高端精細化學品等上百種化工產品被輸送至全國各地。
“這個項目所用原料都是我們自產的高硫煤。”潞安環能董秘馬澤鋒介紹,高硫煤是含硫量大于3%的煤種,由于污染大、開采成本高,過去一直是被棄采的“廢煤”,但在該項目中,它們卻成了寶貝,身價也翻了幾十倍。“原先高硫煤1噸只能賣幾百元,現在變成潤滑油后,1噸能賣上萬元。”馬澤鋒說。
《綱要》提出,實現資源綠色、高效再利用。
“用最少的資源,產出最高效的產品”,化肥巨頭心連心集團一次次突破了傳統化肥企業的市場邊界:將氮肥生產過程中放空廢氣加工成食品級二氧化碳;將甲烷等可燃氣體加工成LNG進行銷售,為社會提供清潔能源;將廢渣全部進行煤灰爐渣深加工,再利用為水泥輔料等新型建材,實現固體廢物的全回收利用。
“在每一個生產加工環節,我們都盡可能吃干榨凈,降低單位產品的能源消耗。”心連心集團董事長劉興旭說。
同樣“變廢為寶”的還有塔牌集團等水泥上市公司,它們在原有水泥主業的基礎上,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拓展骨料業務、提升礦山利用率,推動資源能效最大化的同時,培育出新的業績增長點。
此外,一大批再生資源企業正發展壯大,推動我國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如電池回收領域,格林美打造了一條“電池回收—原料再造—材料再造—電池包再造—新能源汽車服務”新能源全生命周期價值鏈;依靠廢鋼回收利用起步的華宏科技,通過收并購將可再生資源業務拓展到稀土廢料綜合利用領域,目前已成為國內稀土回收行業龍頭。
目標明晰 碳達峰路線具體化
當前,“雙碳”目標下,各綠色低碳轉型正在全方位細化。從各地到各重點行業,再到以央企為代表的優秀企業,正在“摸清家底”中科學規劃目標,出臺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
2022年下半年以來,上海、海南、遼寧、北京、江蘇、廣東等約20個省份密集發布碳達峰實施方案。各地在明確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等目標的同時,對重點行業的發展也提出更明確的減排要求。與此同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等相繼出爐,讓重點行業減碳方向和路徑更加明晰、可行。
根據國資委此前相關規劃要求,中央企業要“一企一策”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并在2022年底前完成行動方案編制。記者注意到,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被多家央企列入相關行動方案,并將重點突破方向進行了細化梳理。這意味著,以央企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碳達峰“施工圖”已加快啟動實施。
“綠色轉型,要追求縱向(如地域、各環節)、橫向(如水、固、氣)、全生命周期系統性最優。”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提醒道,要將環境影響評價納入全生命周期,即對所有的生產環節、消納環節進行碳排放的計算等。
部分企業已有此意識。2月7日,聯想集團發布了凈零排放目標路線圖。減少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利用創新來提高生產運營的可持續性,以及減少整個運營和價值鏈中的排放量,成為聯想集團減排的主要策略。工廠自有機器的直接排放、購買能源造成的間接排放、覆蓋在整個價值鏈中發生的所有其他排放等,均在聯想集團凈零排放路線圖中有著明確的“進度條”。
在落地層面,據薛濤介紹,目前環保行業頭部企業已有所改變。如為工業企業服務的環保企業,已從此前的末端處理,轉變為“嵌入式”全流程的環保提升,系統推進資源高效利用。這既是環保,更是工業綠色化的一部分。
“低碳是一個比較好的標尺。”薛濤說,長期來看,碳排放量將是衡量一個產業綠色發展水平的重要評價標尺,也將成為檢驗質量強國的關鍵指標。
編輯: 趙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此前分別在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